国际领先,这种高科技能让大豆增产超50%
更新于:2025-04-09 22:55:08

本文转自:大河报

郑州产的“粮多多”靠声光电磁实现农作物增产、提质

国际领先,这种高科技能让大豆增产超50%

  大厅中摆放的农作物标本

  乔子君介绍“粮多多”波频能量增产仪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田育臣 文图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该规划提出,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点任务之一。要着眼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

  在郑州市的中原科技城,有这样一家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它通过声、光、电、磁等物理农业技术,与植物生物波产生谐振,促进植物细胞代谢,从而实现农作物增产、提质。而该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声光电磁变“黑科技”,粮菜鱼果增多多

  4月8日,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大厦,大豫物理农业技术研究院门口一处绿化带旁,该研究院执行院长乔子君指着这一片绿化带,对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说:“你用手感受一下这里小叶黄杨的茎杆差异、叶面厚度,然后再去50米外那边的绿化带感受一下,看是否有差异?”

  记者发现,两处的小叶黄杨相比较,该研究院门口的茎杆较粗壮、叶面盈厚,植株高大。“这么明显的效果,功劳全在这台波频能量增产仪。”乔子君指着门口的一台波频能量增产仪介绍,2022年3月,研究院刚入驻这里时,这两块绿化带中的小叶黄杨是物业同时种植的。在门口设置这台仪器,可以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物理农业技术带来的变化。

  何为物理农业?乔子君现场答疑说,物理农业是通过特定的物理方法处理农作物,以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防控,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从而达到增产、优质、抗病和高效的目的。而大豫物理农业技术研究院,就是一家专注于声、光、电、磁等物理技术,与生物、人工智能及5G技术相结合,赋能于农业全产业链条,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全生命过程的颠覆性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平台。

  走进该研究院,大厅里摆放着各类仪器装置:5G网络远程烟雾报警器,TDP增产仪、电磁增产仪、声波增产仪、虫情测报仪,以及粮多多、菜多多、果多多、鱼多多等多个波频能量增产仪。

  大豫物理农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同的农作物,可以通过特定频率电磁波,与植物生物波产生谐振,促进植物细胞代谢,加快光合作用,增强根系发育及养分吸收能力,进而实现农作物增产、提质。“电磁波就像人类无法感知的‘植物语言’,可以促使气孔导度打开增加30%~50%,能提升光合作用效率12.8%,从而达到增产提质增效”。

  在该研究院大厅中,放置着一个“IV代粮多多”波频能量增产仪。作为新一代5G智能设备,包含增产、视频监控、气象监测、土壤检测、肥情监测、降解农残、5G物联网模块等多项功能。乔子君表示,“粮多多”应用近年来不断迭代升级,性能趋于稳定,主要是利用光波、声波、电磁波组合的复合波频与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种类植物的生物波产生谐振,加快植物细胞代谢速率和活跃度,促进植物根系发育,提高根系吸收能力,加快植物光合速率。

  17年做上千次实验,有些地区大豆增产超50%

  “我们自主研发的波频能量增产技术,不仅具有降农残、增产量、提品质的三大功能,还具备全品类作物、全生长周期、全积温带种植的三个特点。”乔子君介绍说,其实,从2007年开始,他们的技术团队就开始研发这项技术了。产品历经17年,从实验室到试验田,从中试到示范推广,现已开始量产,在全国16个省以及“北大荒”,针对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近百种农作物进行了上千次实验,平均增产5%以上,牧草增产高达40%以上,有的地区大豆增产超过50%。其中,大田农作物增产5%~20%;蔬菜类增产10%~30%左右;甘蔗,草莓、梨等增产在30%左右;萝卜、黄精、黄芪等根茎类植物,增产20%左右;各类作物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也有显著提升。

  同时,实验数据显示:该技术可有效促进根系发育,使化肥农药使用减少20%以上;水源污染降低25%以上;节约用水30%以上;可使农作物和土地的碳汇能力提升10%以上。尤其是2024年,黑龙江省通河县13个农场的示范推广,大豆增产21.8%、玉米增产10.43%、水稻增产18.48%,在广东和海南的蔬菜平均增产一茬、增产量20%。

  除了省外,该技术也在我省进行了示范推广。2024年年初,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大豫物理农业技术研究院,选取河南省内的鹿邑、漯河郾城区、宜阳、滑县、“中原农谷”,分别安装了“大豫物理农业”自主研发的“粮多多—波频能量增产仪”,进行了示范推广。

  其中,洛阳宜阳县韩城镇桃村就是示范推广点之一。宜阳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李长伟告诉记者,2024年6月,他们采用“小麦一米双行测产”法,以“粮多多”安装点为中心,分别在半径范围内的40米、60米、80米和半径之外的200米处取样,亩产分别为480.3公斤、465.8公斤、428.3公斤和398.4公斤。测产结果显示,与平行地块普通麦田相比,采用该技术的麦田平均增产15%。

  据了解,目前,该技术团队研发的“粮多多”,主要应用于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等大田作物。在东北、新疆、河南、江苏、江西等地已广泛推广应用。而“菜多多”,也在山东寿光、济南、广州、徐州等地推广应用。

  填补了国内空白的物理农业技术达到“国际领先”

  据了解,大豫物理农业技术研究院的核心技术团队,由中国科学院匡廷云院士,中国科学院郝跃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文学军院士领衔,8名博士后及多名国内外知名交叉学科的专家共同组成,研发的波频物理农业增产提质增效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

  记者在该研究院看到,一楼大厅的墙上,挂满了该技术团队这几年申请的技术专利与获得的相关奖项。

  2023年6月,河南省科学院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颁发的科学技术成果评价证书显示:大豫物理农业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智慧物理农业增产提质增效系统”,评价结论为“国际领先”。

  “除此之外,我们还研发了功能性营养液产品系列,以及高标准农田、盐碱地改良等一站式解决方案。”乔子君表示,他们还能为种植、养殖过程中增产提质增效、降解农药抗生素残留,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大豫物理农业技术研究院还依托自研的数智化增产设备,与蚂蚁集团数字马力共同搭建AI数智化农业增产大模型,把不便认知、不易观测的农业增产过程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与河南省科学院进行机理研究,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共同研究农作物中积温带向低积温带过渡、甚至在极寒地区种植技术的研发,为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生长周期的多应用场景一体化增产提质技术解决方案。

遇见通用人工智能体
遇见通用人工智能体
2025-04-09 07: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