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公司称复活约 12500 年前灭绝的恐狼,可信度有多高?若属实未来还能复活哪些已灭绝的动物?
更新于:2025-04-10 08:47:00

先说结论:与其说这家公司是复活灭绝了一万多年的恐狼,还不如说是给现代的灰狼做了一个整容术。其中技术噱头远大于生态实际意义,真正起作用的,是新闻标题+投资人信心

“恐狼复活”背后的真相:复活的不是狼,而是一种幻觉

2025年4月,美国合成生物学公司 Colossal 宣布他们“复活”了灭绝一万多年的恐狼(Aenocyon dirus)。

这则消息迅速登上《时代》杂志封面,也刷爆了中文互联网的“科学新闻”板块。

可冷静下来你会发现——这根本不是恐狼的“复活”,而是一个灰狼换皮计划。

一、别被标题骗了:这不是复活,而是“拟态”

Colossal 自称“复活”了恐狼,具体做法是:

  • 从恐狼化石中提取部分古DNA片段
  • 与现代灰狼的基因组比对,筛选出大约2.3万个差异位点
  • 从中挑出14个基因(20处突变),利用 CRISPR-Cas9 技术修改灰狼胚胎;
  • 修改主要集中在毛色、体型、耳型和肌肉结构上;
  • 最后将胚胎植入家犬体内,生出三只看起来“很像恐狼”的小狼。

听起来很未来?但问题来了:

  • 他们没有重建完整恐狼基因组,更谈不上还原行为或代谢特征;
  • 所用的全部遗传底盘,仍是灰狼
  • 修改范围只覆盖了百万级差异中的极小一部分

说得直白点,这更像是给灰狼改了个外形、染了个白发,就拉出来说:“这就是一万年前的恐狼!”

二、物种不是靠“长得像”定义的

Colossal 的“复活逻辑”是典型的形态拟态,但真正的生物学定义是基于系统发育和基因组完整性

  • 恐狼和灰狼600万年前就已分家,二者亲缘关系比你以为的要远得多;
  • 科学界对它们分属不同属(Aenocyon vs Canis)已无太大争议;
  • 如果按照Colossal的定义标准,那狸花猫是不是也可以叫“美洲豹”了?

把灰狼改造成“恐狼外形”,就叫复活恐狼?

那我要是把一只哈士奇染成白色,能不能叫它“刘看山”?

三、他们以前也复活过猛犸象……不对,是“长毛老鼠”

这家公司其实早在“复活恐狼”之前,就以“复活猛犸象”之名搞过一次大新闻。但那次的产物,更让人哭笑不得——他们不是让猛犸象复活,而是做出了一只“长毛老鼠”。

事情是这样的:

Colossal 从猛犸象的基因组中,找出与毛发、脂肪代谢、寒冷适应有关的变异,再结合一些已知能改变小鼠毛发的小鼠自身基因突变,用CRISPR技术,把这些变异编辑进小鼠胚胎,成功造出了一种:

长毛黄褐色小鼠,毛发蓬松,长得有点像“缩小版的猛犸象”

公司把这项成果称作“复活猛犸象的重要一步”,CEO甚至声称“这将改变濒危动物的未来”。

但你要是认真读文献,你会发现:

  • 小鼠身上只有8个突变,且大多并不是猛犸象专属;
  • 连首席科学家都承认:“我们并不是在复活猛犸象,而是在探索某些古老突变是否有用”;
  • 真正的基因组相似性差了两个亿年的进化距离

你听着是不是也觉得有点耳熟?

改点基因 ➜ 做出个“像的” ➜ 发个新闻稿 ➜ 上杂志封面 ➜ 对外宣称“我们复活了XXX”

实际上:技术噱头远大于生态实际意义,真正起作用的,是新闻标题+投资人信心

四、什么才是真正的物种复活?

真正的“物种复活(de-extinction)”,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高度完整的目标物种基因组(高覆盖率、少错配)
  2. 使用近缘物种进行代理繁殖(克隆、杂交、人工子宫)
  3. 能诞生可育个体,并形成繁殖种群
  4. 重建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生态位

而Colossal所谓的“复活”项目,仅仅停留在:

  • 模拟性状(如毛发、耳型、体型);
  • 点状突变(20个位点vs 2000万个差异);
  • 单个个体或模型动物(灰狼、小鼠);
  • 从未涉及野外放归或生态恢复(他们还专门强调不会让“恐狼”繁殖)。

说白了,这些项目目前还停留在基因表型验证阶段,连“类比”都算不上“复活”。

五、那这些项目到底有什么用?

实际上,Colossal 的技术展示并非一无是处。其实他们最具价值的工作,恰恰是一些面向现实的物种保护项目

  • 利用“幽灵等位基因”为美国濒危红狼增加遗传多样性;
  • 给袋鼬引入抗甘蔗蟾蜍毒素的突变,提高其在澳洲生态系统中的生存能力;
  • 研究如何用基因手段延缓物种近交衰退与灭绝速度。

这些才是CRISPR基因组编辑真正能为生态系统发挥作用的方向。与其花大力气“复活一个已经灭绝的物种”,不如用这些技术避免下一个物种灭绝

我们真正需要复活的,不是恐狼,是理智

Colossal 的“恐狼”也好、“长毛鼠”也罢,归根结底是科学与营销结合的产物。它们看上去光鲜,背后却是大量科学概念的偷换和技术路径的模糊化。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进行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清醒地看待:科学技术不能成为炒作的噱头,生态复兴不应靠幻想填补,真正值得保护的,不是过去的幻影,而是今天仍有机会的生命。

啊,评论区里有好几个歪题讨论这个是不是AI写的,我就多写一点:确实跟评论区的朋友说的一样,直接用AI是输出不了这样的内容的,AI直接输出的内容还是智障。需要你手把手的把观点,思路以及行文顺序和参考资料都提供给它,然后再根据它输出的内容进行修改,因为即便你把什么都告诉他了,它的回答里依然还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至于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这个回答AI味比较重的一个核心因素,是我在训练AI做适配知乎的Markdown格式排版,输出出来就是这样子了,不过从大家的反馈来看,貌似不受欢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