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怀化日报
千年文脉的指尖传承
——洪江区幸福路小学幸福木偶社团图片掠影
洪江杖头木偶将怀化的民族风情融入木雕泥塑,让木偶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符号意义。 (朱建勤 摄)
洪江古商城内的庆元丰货栈现为洪江古商城木偶剧社
丁洪艳老师正在教小朋友舞动木偶
阳惠生老师正在给木偶人雕刻“手掌”模具
阳惠生老师和他的木偶人“王二小”
原创木偶剧《梦想之种》
张西玲老师和剧场的同学们正在练习木偶戏
西藏舞蹈《格桑拉》
木偶戏三国人物刘备、关羽、张飞。
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洪江当老板。
图/文: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雨 通讯员 丁洪艳
木偶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两千多年的文明记忆,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艺术形态诉说着民族的审美与智慧。这种被称为“傀儡戏”的古老表演形式,集音乐、美术、舞蹈、文学于一体,虽以无表情的木偶为媒介,却能通过操纵者的指尖功夫,让木胎泥塑的角色在舞台上演绎出人间百态。
追溯木偶戏的渊源,早在汉代文献中便有“傀儡戏”的记载,古人以木偶为“代言人”,“以歌舞演故事”,让三尺戏台成为历史与生活的微缩镜像。历经千年演变,各地木偶戏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福建提线木偶的细腻、广东杖头木偶的灵动、陕西皮影木偶的粗犷……而在湖南,木偶艺术以“操纵稳健准确、表演细腻传神、造型精美生动”闻名,尤其洪江杖头木偶,更将湘西的民族风情融入木雕泥塑,让木偶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符号意义。
在洪江古商城的工作室里,七旬手艺人阳惠生的木架上摆满了半成型的木偶头坯。湿润的陶土胎体泛着米黄色的潮气,尚未点睛的眼眶里仿佛藏着万千故事,只待匠人用画笔赋予神情——有的即将描上弯弯的黛眉,簪上苗族银饰打造的鬓花;有的准备抹上赭红的脸谱,配上侗族刺绣的衣袍。这些未完成的作品,正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对话:阳惠生摒弃了传统木雕木偶的呆板,继承恩师的泥塑技法,让木偶面部线条更富张力,配合可活动的机关,使“木美人”能眨眼、颔首、甩袖,一颦一笑皆有韵致。
每周四下午,幸福路小学的教室里都会响起欢快的丝竹声。十几个孩子围在课桌旁,争着握住比自己还要高的枣木操纵杆。八岁的玲玲踮着脚,双手攥紧“旦角”木偶的长杆,虽说木杆在她手中晃得歪歪扭扭,绣着粉桃的水袖却被她甩得翩然生姿——绸子掠过羊角辫,在窗棂透进的阳光里划出半道圆弧,木偶的裙摆也跟着打转,仿佛真有位古代小娘子踩着碎步,在时光里轻盈起舞。阳惠生站在一旁,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扶着孩子的手腕,眼角的皱纹里盛着五十年前的光亮。他还记得19岁那年,在省剧团初次见到老师傅用陶土捏出会“笑”的木偶头,掌心触到湿润陶土的那一刻,便注定了与这门手艺的羁绊。
从青丝到白发,阳惠生与木偶戏相伴五十三载。他改良木偶的关节机关,让“渔翁”能甩竿钓鱼、“苗女”能舞动银饰长绸;他将苗族银饰的錾刻工艺、侗族刺绣的几何纹样融入木偶服饰,让传统造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孩子们自己配音,操纵木偶演出的抗日木偶剧目《王二小》,每一个形象被孩子们演绎得栩栩如生,让观众们完全沉浸在故事当中,“人偶合一”将二小顽强勇敢的品质和细腻的情感变化通过肢体动作完美的表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在场所有观众。
如今,洪江杖头木偶戏的传承早已超越了个人坚守。阳惠生的工作室成了非遗课堂,木架上的木偶头坯换了一批又一批,不变的是陶土与指尖相遇时的温度。当暮色漫进教室,最后一缕阳光掠过木偶未上彩的面颊,仿佛在等待下一支画笔赋予它灵魂——正如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在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的掌心,永远焕发着新的生机。木偶虽不言,却在提握推挽间,将中华民族的文脉,细细刻进了时光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