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遵义日报
余明辉
今年3月,一名“95后”新手家长面对孩子反复咳嗽发热的症状,在手机端用AI问诊判定孩子为“普通呼吸道感染”,并参考网络建议居家用药,致病情延误。最终,孩子被医院确诊为病毒感染肺炎。此事引发网络热议。(4月1日《法治日报》)
这一事件犹如一记警钟,在“生病了问AI”的热潮中敲响,提醒人们AI诊疗虽有其便利之处,但绝不能盲目迷信。
AI癌症早筛、AI肺结核诊断、AI手术机器人、AI导诊机器人……近年来,AI技术已在门诊导诊、临床辅助诊断、疾病管理等环节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不少人有个头痛脑热的,也开始求助AI,掀起了一股“生病了问AI”的热潮。
患者生病尝试利用AI辅助诊断,一方面是对科技进步的探索与好奇,对未来医疗模式的期待;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公众对医疗质量与透明度的渴求。
然而,从另一个侧面看,这也是一些患者对AI医疗认识不清、盲目崇信的结果,这非常危险。
现实中,如果患者过度依赖AI诊断,可能会忽视自身病情的严重性,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就像那位“95后”家长,如果他能正确认识AI诊断的局限性,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或许孩子就不会遭受病情延误的痛苦。
AI医疗虽然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现实中它却存在诸多局限性。
AI的诊断基于大量的数据和算法,它缺乏医生的临床经验、人文关怀和对复杂病情的综合判断能力。如果数据不足或不及时,就可能出现误诊错诊。
医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很多疾病的表现并非典型,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而且,患者的病情是动态变化的,AI很难实时跟踪和调整诊断方案。
要破除AI迷思,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医疗机构和医生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透明度,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同时,应加强对AI医疗的宣传和科普,让患者了解AI医疗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避免盲目使用。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AI医疗产品的监管,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和规范,确保其安全、有效、可靠。
患者自身也应保持理性和客观,不能过分依赖AI诊断,在生病时还是要及时就医,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