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觉得,现在的孩子长得越来越高了?医生告诉你:是的。在上海部分三甲医院的儿科,还专门购置了一批成人病床来应对高个子儿童。
近来,国内儿科界流传着一则新数据:在过去35年里,中国19岁青少年平均身高增幅居全球前列,男孩猛增8.1厘米,达到175.7厘米;女孩增长6.1厘米,达到163.5厘米。孩子们的身高,远超父母一代。
但这份调查同时显示,超75%的中国受访家庭认为,孩子“未达理想身高”。这种不满意在医院、在消费市场上催生了一场愈演愈烈的“追高”热潮。
星妈也焦虑?冉莹颖为子注射生长激素
近日,拳击奥运冠军邹市明的妻子冉莹颖因带11岁儿子皓皓注射生长激素登上热搜,瞬间引发了全网对“身高焦虑”的热烈讨论。
冉莹颖吐露,二儿子皓皓11岁的时候身高仅仅136.6厘米,和大儿子轩轩的身高差距极大。即便尝试了运动、调整饮食等办法,可皓皓的身高几乎毫无长进,甚至还被同学讥讽为“矮冬瓜”。
在医生发出“错过最佳生长期”的严厉警告后,她最终毅然选择给儿子注射生长激素。仅仅27天的时间,皓皓的身高就增长了2厘米,效果十分显著。
冉莹颖的经历并非个例。有位家长自述为孩子注射生长激素长达两年,每月要花费6000元,每天给孩子扎针就像经历“家庭战争”一样艰难,最终孩子的身高才追至平均值。这类故事在“追高妈妈”社群里不断扩散,催生出了将近百亿的市场,甚至还衍生出了“助长鞋”“营养套餐”等灰色产业链。
“身高门诊”火爆,就诊量逐年走高
周六下午2点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儿科,背着书包的学龄儿童进进出出。小学一年级学生飞飞趴在一张治疗床上读着小说《海底两万里》,他的腰上排着一圈小药饼,正在进行穴位敷贴。
小学生在进行“生长贴”穴位敷贴
这是广受家长欢迎的“生长贴”,在医院进行的“大敷贴”一次需要20分钟,“小敷贴”则可以带回家自行敷贴。
“我们住得不近,但感觉在医院敷贴效果好,所以每周五放学就来,周六再来一次。”飞飞妈妈告诉记者。
一旁,家长们俗称的“身高门诊”前,因当日有义诊讲座,聚拢了一群家长驻足咨询。这个门诊全名叫“身高管理及生长发育门诊”。龙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倩说,门诊开了有些年头,一直受到家长欢迎。就在今年开春,有家长在网上发了带孩子来就诊的经历,没想到,这份“攻略”让门诊越来越火爆。
记者在网上检索到这条分享帖,发现评论区就有500多条留言,不少家长在这里交换着各自的“追高”经验,而春天则被家长们普遍认为是“追高黄金期”。
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追高”帖
家长的“追高”热潮,在医院的数据上也有直观体现。2022年8月,龙华医院首开“身高管理及生长发育”专病门诊,当时设置一周一个半天的专病门诊。此后,就诊人次逐年上升,2023年的接诊量为1500人次,2024年攀升到2200人次。如果算上这一年其他身高相关专家的门诊量,一年因身高就诊的孩子就达到4000人次!
到了今年,仅第一季度,该医院身高管理相关专家、专病门诊已接诊近千人次。从本月开始,为满足患儿和家长的需求,龙华医院儿科在徐汇、航头两大院区的“身高门诊”增设至每周三个半天。
家长追逐“完美身高”,医生感觉“压力不小”
春天长个子,有依据吗?中医确实有“冬储春发”之说,认为经过一个冬季能量的储备,孩子的身高在春季迎来“拔高季”。采访中,不少中医和西医也告诉记者,家长带孩子看身高的就诊高峰原本在寒暑假,但近年发生了变化,春天成为又一“追高”就诊高峰期。
龙华医院儿科医生万莉萍发现,此前,大多数干预期在6岁左右,可如今两三岁的幼儿也来了,“家长往往因为在学校或社区的例行体检时被告知孩子发育落后了,想来寻求医学干预手段。”
“得益于养育观升级、丰富的营养支撑,中国的孩子已经越来越高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陆文丽也注意到中国青少年平均身高增幅居全球前列的数据,事实上,她所在的儿科病房已采购了成人尺寸的床,以更好服务高个子儿童。
这份“重视”,有时也令医生感觉压力不小。陆文丽的门诊上,不少家长带孩子来看发育问题,主因就是孩子的身高没达到预期。
“不少家长认为,女孩身高最好不要超过一米七,不然找对象困难,男孩则要一米八以上,找对象、找工作的机会都会增加。”陆文丽与同事们做过一个小调研发现,现今上海家长认为的“完美身高”是:女孩169厘米,男孩180厘米以上。
多名医生表示,真有家长到门诊提出“要让孩子长多少公分”的具体目标,“对这样的要求,我们压力很大”。
要知道,人体的最终身高是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遗传因素对身高的影响占60%-80%,后天因素约占20%-40%,包括营养、环境、疾病、心理等。而医院开设的生长发育相关门诊,实际上是面向生长发育存在缺陷的孩子的,比如矮小症等。此外,还可能会涉及到一些罕见病。医生们估计,当前约半数就诊的孩子,并不属于这些患者群体。
“厘米焦虑”下,孩子留下终身遗憾
不能接受“矮人一截”的家长,还在寻觅着各种“拔苗”手段。
龙华医院儿科副主任石李每周有一个周末门诊,如今,门诊往往从早上7点多开始,一直看到晚上7点多。“我当中就吃几口午饭,尽可能让家长和孩子少等待。”石李发现,不少前来问诊的家庭中,错误的“追高”方法一大堆。
“首先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生长落后,须先排除疾病因素。实际上,更多孩子长不高,是因为平时运动量太少,或长期睡眠不足。要知道,运动、营养、睡眠三大因素对生长发育太重要了。这三点做好,不需要额外干预。”石李还发现,不少孩子是“吃”出了问题,比如,有家长长期给孩子吃人参、太子参、西洋参等。
石李(右)与同事开展身高与生长发育咨询义诊,家长们拿着孩子的骨龄等检测报告聚拢而来
“儿童正常饮食就可以了,长期随意进补会引发早熟、营养过剩,就是不长个了。”石李在门诊上,一遍遍地对家长科普。
生长激素:救命药还是“身高作弊器”?
抱着希望孩子“高人一等”的心态,更有家长在市场上寻求干预手段。从骨龄检测到生长激素注射,相关产品市场份额逐年走高。
以生长激素为例,在我国已形成百亿市场格局。有医生感慨,生长激素何尝不是家长们的“豪赌”,动辄上万的价格,需要每月注射。在网络上,“你会为孩子长高5厘米投入10万吗?”等广告语,也不断刺激着家长们的神经。
生长激素原本是治疗矮小症(发病率3%)的一种医学手段,然而近年来却被过度用于“改善身高”。有数据表明,我国矮小症的就诊量在5年内急剧增长了300%,但其中90%的咨询者根本不符合治疗标准。
专家郑重警告,超适应症使用生长激素可能会引发胰岛素抵抗、骨骺早闭等一系列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性早熟。
对于来到门诊、希望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的家长,陆文丽总会婉拒,因为“超适应症使用,会引发颅内高压、血糖紊乱乃至肿瘤风险上升等副作用。”
即便如此,依然有少部分家长“走极端”,在网上交流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的经验,更有甚者跨国寻求“断骨增高手术”。陆文丽接触过手术失败回国的病例,直言“非常可惜”。
“这些孩子其实长得不矮,往往就因为差了几厘米,没达到所谓的理想身高,家长就铤而走险。”陆文丽说,一些家长陷入的“厘米焦虑”,让孩子留下了终身遗憾。
春季长高黄金期,医生:避开误区,选对营养是关键!
春回大地,万物生发。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实,儿童在春季(3—5月)的身高增长速度是秋冬季节的2—2.5倍,其中5月平均增高可达7.3毫米。这一现象不仅与人体生长激素分泌的季节性波动相关,更与春季日照增加促进维生素 D合成、户外活动增多刺激骨骼发育等因素密切相关。
然而,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营养品,许多家长陷入“补得越多越好”“贵的就是好的”等误区,甚至盲目跟风购买高价产品,却忽略了科学搭配与个体需求的重要性。到底咋给咱家宝贝选合适的营养补充品呢?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了南京市儿童医院药学部专家——
问题一:孩子真的需要营养补充品吗?
小朋友们就像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苗,身体拼命长个儿,骨骼、肌肉、大脑都在飞速发育,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都较大。正常情况下,只要饮食丰富多样,大部分孩子就能从一日三餐里获取足够营养,不用额外吃啥营养补充品。打个比方,健康饮食就像给小树苗浇上了富含各种养分的“魔法药水”,能让它长得又高又壮。
可现实中,有不少孩子偏食、挑食,饮食习惯不太好,这就麻烦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3—7岁的小朋友里,偏食的比例达到54%,7—12岁的孩子偏食比例更是高达59%!而且呀,只有10%的孩子每天吃的食物种类超过12种,超过六成的学生奶及奶制品的摄入量都没达到《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的标准。这么看来,有些孩子确实可能因为饮食问题,没办法从食物里获取足够营养呢。
问题二:怎么知道孩子要不要吃营养补充品?
想知道孩子是不是需要额外补充营养,其实有不少小窍门。咱们得先观察孩子有没有挑食、偏食的情况,还要多留意他们的大小便和睡眠状况。要是孩子吃饭香、睡觉甜,每天活蹦乱跳的,那妥妥的正常吃饭就行。
但要是孩子总是没胃口,挑食挑得厉害,和同龄人比起来长得慢,还不爱动,整天安安静静的,那家长可就得重视起来啦!这时候先别急着买保健品,最好带孩子去医院做个体检,听听医生的专业建议,再决定要不要给孩子吃营养补充品。
问题三:到底该怎么选儿童营养补充品?
选营养补充品的时候,就像给孩子挑选一件超棒的礼物,得特别用心!
安全性和有效性是首要考虑的。咱们得选那些经过科学研究验证,口碑比较好的产品。有些品牌会提供临床试验结果,这就是产品效果的有力证明,购买前一定要仔细瞧瞧这些信息。就像买玩具要看质量检测报告一样,有了这些 “证据”,咱们才能放心给孩子用。
购买的时候,产品标签也是个关键信息源!标签上会清楚列出成分、含量、第三方认证。要注意啦,那些添加剂、人工色素太多的产品可别选。有些补充品加了甜味剂和色素,吃多了对孩子健康可没好处,就像给小树苗浇了“坏药水”,影响它茁壮成长。
有需要的话,家长还可以找儿科医生或营养师咨询。他们能根据孩子的年龄、性别、体重和健康状况,定制专属的营养补充计划。比如,一个爱运动的学龄儿童,营养师可能会建议每天额外补充点蛋白质和复合维生素,这样孩子运动更有劲儿,学习也更有精神!
专家提醒,春季是孩子身高增长的“黄金窗口期”,但科学长高绝不是简单的“吃补药”。从均衡饮食到合理运动,从充足睡眠到情绪管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家长的智慧与耐心。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每周的健康饮食计划,让孩子每天都能吃到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把营养稳稳“拿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