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开发的复杂流程中,产品经理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是技术与用户之间的桥梁,更是信息的组织者与传递者。本文从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出发,提炼出两个核心技能:翻译与结构化输出。
豆芽君最近想试着提炼下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有哪些核心的抽象能力,且这些能力是不局限于特定的行业、领域,它们应具备一定的通用性。
认真回顾下每天和领导、同事、业务单位的交流,发现有两个核心的能力:翻译和结构化输出。下面展开来说说。
这里说的翻译是指什么?
同个工作领域的人沟通一般是不需要由其他人帮忙做翻译的。大家彼此能听懂对方的术语,也能理解对方常用的表达方式。但如何跨工作领域的人沟通,特别是其中一方的技术壁垒稍微高点,这时另一方就不容易理解他在说什么?这时能遇到一个具备同理心的人,就显得非常重要。有技术壁垒的一方,通过类比、口语化表达来讲清楚本领域的专业内容,这样就容易赢得对方的信任和认可。
这很容易吗?不,实际上这很不容易。有技术壁垒的一方,往往会遇到来自内、外的因素,导致他们很难具备这种同理心沟通。
比如说你叫一个程序员来和一个做行政的人沟通,大家就往往讲不到一块去。一方面对于程序员来说,不善于具象化表达自己已懂的技术;另一方面对于做行政的人来说,对于系统这种有技术门槛的东西,常常会有怯场,分不清需求和方案,导致说不清需求,又乱提方案。
产品经理的角色就是连接技术和用户。在这里向上、下游分别翻译它们彼此的语言。
具体主要体现在产品经理需要先理解用户的表达,分不清哪些是需求,哪些是他期望的方案。关于需求部分还需要进一步分清哪些有实现的必要/价值;关于期望的方案,则往往要辩证地看,大部分的方案其实都不是最优的方案(因为实施方更懂技术,方案应该主要由实施方来考虑才对)。
产品经理先将这些内容翻译成技术人员能看懂的产品方案。产品经理还需要向需求方解释技术人员部分不能实现的的原因和替代解决方案。
这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翻译是指什么。
那么结构化输出又是指什么?
关于结构化输出,多数人都比较清楚。我们重点说说这项技能背后的认知要求是什么?
试着想象下你先、后面试两个人。第一个人在每次你提问咱问题后,都滔滔不绝地讲,而且还经常跑题,你完全听不懂对方的表达和你的问题的关系、结构。这时你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缺乏逻辑,抓不住重点。
第二个人在你每个问题提问后,都会稍微停顿,头脑先组织接下来要表达的内容。而且内容有明显的层次、先后关系。在每个回答的结尾还不忘强调下核心信息。
这时你前后一对比,就会觉得第二个人才是更合适的人选对象。对这两候选人一对比,你清楚它们呈现了不同的输出结果。但背后的差异其实是一个人是否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对人性需求的洞察。
豆芽君在工作中也见过不少有逻辑的报告,但它离我们说的结构化输出还差了一大截:没有站在读者的视角来组织自己的输出。
有逻辑的内容是及格线,但如果它不能便于读者理解,那么它就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我们继续展开说说:如何站到读者的视角来进行结构化输出。
对于论证过程复杂、内容长的报告,应该在前面提供摘要,说明下面内容的关键结论和论证结构。对于简单的内容,则可以按习惯性的时间线、先头后尾的方式来表达。
这是因为要考虑到读者的耐心、注意力有限,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如3分钟内)就能讲清楚一件事的核心,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更多的技巧,我们今天先不过多展开。后续有机会,会提供一些更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翻译是为了连接起有技术壁垒的人和普通用户。结构化输出则是为了让你的内容让各方人员都能更好地理解。
产品经理本身并不独立地完成一个产品的开发,而是整个产品开发的信息组织者、传递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豆芽悟】,微信公众号:【豆芽悟】,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