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茅台酿酒工业遗产群
酒旅融合书写活态史诗
沈仕卫
一个跨越三个世纪的工业遗产群正续写新的传奇。
这片以“茅酒之源”为核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台酿酒工业遗产群,不仅保存着由清同治元年(1862)、光绪五年(1879)、民国十八年(1929)先后建成的“成义烧房”“荣和烧房”和“恒兴烧房”旧址,以及1951年“仁怀茅台酒厂”成立后陆续扩建和新修的各类代表性酿酒厂房设施等10处建筑,更是通过创新活化实践,将百年酿酒智慧转化为当代文旅体验的生动教材。
现存的工业遗产群浓缩了近代中国白酒工业的发展轨迹。这组自清末历民国至共和国时期、以“茅酒之源”为核心的酿酒工业遗产群,见证了茅台酒由籍籍无名到享誉世界,及其生产由手工作坊向工业化、由民营向国营的转变历程,是我国民族工业自清代以来艰难前行,不断发展壮大,并创造辉煌的历史见证。该遗产群完整保存的自清末迄今的酿造体系,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传统酿造工艺的科学研究价值。2013年,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8年,以文物建筑为核心的茅台酒酿酒作坊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2024年10月,酿酒作坊成功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业遗产复核。
遗产群内,斑驳的青石板路、古朴的木质酒甑、沿用百年的发酵池,无声诉说着茅台酒酿制技艺的传承密码。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茅台人凭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将残破的作坊改造为现代化工厂,奠定了茅台今日的产业格局。
成义、荣和、恒兴三大烧房旧址,如同三部立体史书,记录着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茅台镇酒业的兴衰变迁。在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下,茅台集团创新探索“工业遗产+文旅”的活化模式,将历史遗存转化为文化资源与经济动能。
酒旅融合,以工业遗产打造文旅核心,推动酿酒遗产活化利用,在茅台被演绎成精妙的协奏曲。茅台酿酒工业遗产群与中国酒文化城、茅台酒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共同形成“历史+文化+生态”的复合型旅游线路。游客可在老烧房旧址品味历史,在赤水河畔领略生态,多维体验酱酒文化的魅力。茅台集团通过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置改革,以委托管理协议形式,委托茅台集团旗下股份公司和文旅公司经营。通过管理权和经营权改制,盘活了闲置的工业遗产,发挥了遗产的文化效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价值。茅台酒股份公司利用茅酒之源文物建筑每年可实现年产茅台酒约200吨,文旅公司则专注茅酒之源的旅游开发,实现保护与生产并重、文化与经济双赢。2024年,茅台文旅公司依托遗产区接待游客32.26万人次,工业旅游收入成为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依托工业遗产群活态展示的茅台酒酿制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3月,严刚、任金素两位茅台工匠入选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2009年入选的季克良共同守护千年技艺。严刚终身钻研酿造工艺,培育出大批制酒工匠;任金素被誉为“行走的制曲知识库”,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他们的坚守,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下一步,茅台计划深化文旅融合,开发更多主题线路,吸引国际游客;强化科技支撑,探索建设酿酒固废资源化高价值利用,并探索美妆、环保材料等跨界应用;推动标准输出,参与制定循环经济行业标准,引领白酒产业绿色转型。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茅台酿酒工业遗产群,正以酒旅融合为笔,以科技创新为墨,书写传统工业遗产的活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