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饮酒似乎是不少人生活里的一部分。有些人觉得,每天晚饭时来上一点小酒,那是惬意无比,仿佛能将一天的疲惫都驱散。但你可曾想过,这看似平常的小酌之举,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健康隐患。
就拿老李来说,退休后的他,每晚都雷打不动地喝上二两 38℃的低度白酒。在他心里,一直秉持着 “不喝大酒,大酒伤身,小酌怡情” 的观念。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从权威的研究数据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柳叶刀》期刊上的 2020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在 2020 年,竟有多达 178 万人因饮酒而失去生命,并且饮酒还是致使 15 至 49 岁男性死亡的关键风险因素之一。
有研究人员对 1173 万人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剖析,得出的结果令人警醒。轻度饮酒者,也就是那些平日里只是小酌的人,他们患消化道癌的风险相较于滴酒不沾的人,竟然升高了 4%。而且,喝酒的频率与患消化道癌症的风险紧密相连。那些每天都要喝上一点的人,风险最高时能达到 39%,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对于轻度饮酒者而言,如果每周喝 3 至 4 次,患消化道癌症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达到 16%。
再把目光转向 2019 年韩国的一项涉及 977 万多人的研究,这里面也有惊人的发现。经常喝小酒的人,患房颤的风险明显更高。对比每周仅喝酒 2 次的人,每天喝酒的人患房颤的风险足足增加了 41.2%,而每周只喝 1 次酒的人,患房颤的风险相对就低很多。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每天晚餐时的那点小酒,绝不是可以轻易忽视的健康小插曲。
说到酒,市面上的酒度数繁多,常见的有 38°、42° 和 52° 等。那不同度数的酒对人体的伤害又有何差异呢?在我国,传统白酒度数通常较高,一般在 55 至 65 度之间。不过近年来,低度白酒也逐渐崭露头角,出厂酒度数大多以 40 度为界,有些地方甚至生产出 18 度、28 度的白酒。
当酒进入人体后,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消化系统。高浓度的酒精就像一把尖锐的利器,直接刺激和损伤着消化系统,胃黏膜更是深受其害。长时间饮酒,胃炎、咽炎、食管炎、口腔黏膜炎等疾病很可能就会找上门来。而且,酒的度数越高,这种刺激就越发强烈。要是肠道内长期存在高浓度酒精,肠道菌群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毒素在肠道内大量滋生,这些内毒素会源源不断地进入门静脉系统,最终让肝脏不堪重负,引发损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酒的度数越高,对身体的伤害也就越大。
当然,除了酒的度数,酒精的摄入量也是衡量伤身程度的关键指标。这里有个简单的公式可以计算酒精摄入量:酒精摄入量 (克)= 饮酒量 (毫升)× 酒精含量 ×0.8 (酒精密度)。比如说,一瓶 200ml 的 42° 白酒,按照公式计算,其酒精摄入量为 200ml×42%×0.8 = 67.2 克。这就意味着,喝这么一瓶白酒,相当于摄入了 67.2 克的酒精,这些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在身体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在喝醉后,会尝试各种方法来解酒,比如喝蜂蜜、浓茶等。但实际上,这些方法真的有效吗?其实不然,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依靠小肠进行吸收,再由肝脏进行代谢。蜂蜜和浓茶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加速酒精的代谢。相反,茶叶中的茶碱还会和酒精一起,让心脏的兴奋效应增强,这无疑是给心血管系统增加了额外的负担。而蜂蜜呢,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酒后低血糖的症状,但对于乙醛代谢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既然常见的方法不行,那该如何正确应对醉酒呢?当我们感觉到有轻度醉酒的迹象时,比如出现易怒、话多、眼部充血、心率加快、头痛、头晕、脸色潮红或苍白等症状,就一定要立刻停止饮酒,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要提醒大家的是,市面上那些五花八门的解酒药,大多都只是噱头,并没有实际效果。在《急性酒精中毒诊治共识》中,唯一提到的具有促酒精代谢作用的药物是美他多辛,它能够激活乙醛脱氢酶,有效对抗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乙醇脱氢酶活性下降。但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可以依赖药物来解酒。最靠谱的做法还是要少喝酒,如果实在避免不了饮酒,那在喝酒过程中和喝完酒之后,多喝些温水。因为酒精在代谢过程中会消耗大量体内水分,适当补充水分,不仅可以保护身体器官的正常机能,还能加快肾脏的排泄功能,让酒精代谢物更快地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在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在很多场合下,喝酒似乎成了一种社交的必备手段。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降低酒精带来的伤害。
首先就是要控制饮酒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 版》的建议,成年男性每天摄入的酒精量不应超过 25 克,成年女性则不应超过 15 克。这就像是给我们的饮酒行为划定了一条安全红线,只有在这条红线范围内,才能尽量减少酒精对身体的损害。
其次,在选择酒的时候,尽量选择度数低的酒。度数低意味着酒精含量相对较少,对身体的刺激和伤害也会相应降低。而且,要特别注意不要将不同种类的酒混着喝。因为大脑在面对混合酒时,很难准确判断酒精的摄入量,这样很容易导致饮酒过量,从而加重身体的负担。
另外,喝酒前的准备工作也很重要。在喝酒前,一定要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像一些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食物就是不错的选择。当酒和食物一起进入胃里时,食物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延迟酒精的吸收速度,避免血液中的酒精浓度瞬间升高,从而减轻酒精对身体的突然冲击。
在喝酒的过程中以及喝完酒之后,也不要忘记多喝水。前面已经提到,酒精代谢会消耗大量水分,及时补充水分,就像是给身体的代谢机器注入了润滑剂,能够让各个器官更好地运作,加快酒精代谢物的排出。
总之,我们不能再盲目地相信 “小酌怡情” 这种说法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酒精对身体并没有所谓的安全剂量,哪怕是少量饮酒,也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潜在的风险。所以,如果不是必要情况,还是尽量远离酒精。但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饮酒,那也要牢记上述的这些方法,尽最大努力降低酒精对身体的伤害,让自己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人带来短暂的愉悦和放松,但与健康相比,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待饮酒这件事,这样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