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远大目标怎么办?施一公对话广附学子|隽言教育
更新于:2025-04-11 04:01:35

没有远大目标、明确价值观怎么办?大学读的热门专业毕业后冷了怎么办?科技浪潮下的人文发展?4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来到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广大附中”),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西湖实践”为主题,为师生带来一场高规格的学术讲座。互动问答环节,同学们的提问让施一公眼前一亮。

青春常态:混沌难受没有远大目标没关系

互动问答环节,不少同学抓紧时机向院士请教。

一位同学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懊恼于“日常容易被眼前的苟且羁绊,缺少明确的目标追求、视野、格局、价值观”,问施一公:“这些应该如何在生活中逐步培养与锻炼?”

施一公的回答安慰了不少同学的心:“我在中学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他分享自己的少年时代,只有强烈的好胜心,只想考第一。反思当年的自己,施一公告诉劝慰同学们不要为自己的懵懂而着急焦虑,“我大学毕业还一度想经商、从政,也是在懵懂中选择了出国、选择了读博,过程中充满纠结……直到28岁才明白自己这辈子最适合做的是学术。”

“年轻人,不必天天和别人比,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努力去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所在。”

没有人文不成为大学

一位女同学的问题被施一公盛赞“非常好”,也获得在场所有同学的热烈掌声。

这位女生问:“目前很多大学在削减人文学科,西湖大学也是科研型大学,您如何看待科技浪潮下人文学科的发展?”

施一公坚定表示:“一个现代大学,尤其是科技类的大学,没有人文不成为大学;没有人文情怀的熏陶本科生是培养不出来的;一个大学如果没有人文底蕴科技发展也会出问题;人文社科的教育对学生极为重要。”

西湖大学立校后等了5年才开始招本科生,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筹建一个通识教育中心,要在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人文社科社会等多个领域进行教育教学的准备。

选专业别只看冷热 需培养自我思辨能力

一位对生物感兴趣的同学问:生物学有哪些专业比较有发展前景?

在高三阶段很多学生已经开始考虑专业领域的选择,但施一公的回答给不少同学浇了一盆“冷水”:“现在觉得热门的领域,等到你们读博士的时候,可能已经冷了。十多年之前炙手可热的一些专业方向今天可能已经‘日薄西山’,不是说它不重要了,而是作为学术方向已经没有太多重大的科学问题了。”

施一公解释,新方向的出现一般是不能预测的,“生命科学是一个庞大的研究领域,依靠数学、物理、化学、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其他多学科的发展。可能今天看起来‘冷门’的领域,会突然给生命科学研究带来大的改变,最终推动世界发展。”

施一公建议同学们不要以冷热来判断专业,而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培养自己形成思辨能力、科学方法论、逻辑思维,同时保持一点对新鲜事物的兴趣,相信一定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据介绍,近年来广大附中有序推进“沃土计划”“脱颖计划”,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成才提供丰富多元的平台和路径。目前已有23名学生获得全国奥赛金牌,国家级决赛获奖金银牌人数稳居全省前三,且连续多年入围全国金牌榜前30名。每年均有多名学生入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数学物理学科大中衔接优秀人才计划。学校开设“少年科学院”统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科创团队项目连续五年进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三次获得中学组萌芽赛道最高奖项——全国“创新潜力奖”。

文、图|记者 蒋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