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妈妈最需觉醒——先自爱,孩子方有自我驱动力
更新于:2025-04-11 08:42:00

昨日,我与一位母亲进行了交流,她的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在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深深的心疼。这位母亲的生活并不容易,她不仅要为孩子的厌学问题而烦恼,还要同时兼顾工作,为了家庭的经济而努力支撑。

>面对孩子的厌学态度和反抗行为,这位母亲多次流泪,她在绝望中不断寻找希望,努力振作起来。

>常言道,女子本弱,为母则强。作为一个经历过孩子厌学和叛逆的妈妈,我完全理解她的困境有多么困难,有多么让人感到绝望。

>我记得在我孩子六年级的时候,他整天拒绝学习,不做家庭作业,与我争吵,甚至用恶毒的言语攻击我。那时,我拿着扫帚在家里追赶他,试图让他听话。

>

>那段时间,我的心情除了悲伤就是绝望,既对孩子不努力学习感到失望,也对自己无法妥善教育孩子感到自责。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都那么优秀,而我的孩子却出现了问题?

>我感到极度难过,甚至想过带着孩子一起结束生命。

>那种委屈、难过和绝望的感觉真的难以承受。但即使如此,深夜里我还是强迫自己平静下来继续工作,早晨醒来后也要给自己打气去面对孩子的问题。

>在那段日子里,我完全忘记了如何照顾自己,对于穿着、饮食、打扮自己完全没有心情,生活变得索然无味,只剩下麻木和悲伤。

>我仿佛变成了一个“空心人”,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没有任何兴趣,只有一个念头:孩子什么时候能开始写作业?什么时候能认真学习?什么时候不再和我争吵?

>直到我看到一句话:“没有被爱过的妈妈,也不会爱孩子,原生家庭会代际相传。”

>我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那一刻,我看到了从未被爱过的自己,也意识到我爱孩子的方式是错误的,从那时起,我开始了自我觉醒的道路。

>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接触过不少心理学和成长类的书籍,那句话让我有了深刻的领悟,我明白了之所以没有教育好孩子,是因为我不够爱自己。

>

>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如何关心自己,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阅读了《为何爱会伤人》、《为何家会伤人》、《生命的重建》以及《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还有卡巴金博士的《多舛的生命》等一系列关于觉醒、正念和原生家庭的书籍。

>至今,我仍然感激当初接触了心理学并且坚持了这么多年的学习。因为我的原生家庭并不完美,我也是在动荡的环境中长大的,不懂得什么是爱,也没有得到过太多的温暖和关怀。

>自然地,我用自己学到的教育方式对待我的孩子,不是打骂就是斥责,不是咆哮就是贬低。

>在母亲未觉醒的时刻,我只是用自己本能和认知范围内的教育方式来“为孩子好”。

>更可悲的是,母亲对孩子的苛刻和暴力,与对自己的方式如出一辙。

>一个完美的母亲,不仅对孩子有着高要求,对自己同样有着高要求。她们无法接受瑕疵,无法接受失败的人生,或者因为自己曾经失败过,就坚决不允许孩子失败。

>

>要么母亲会把孩子养育成与自己完全相反的一面,即便有意识地不想让孩子经历与自己相同的苦难,却因潜意识和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将养育方式代代相传。

>因此,母亲们竭尽全力去爱孩子,自己不吃饭、不睡觉,哪怕是筋疲力尽也要强迫自己保持精神,从不敢休息,认为休息就意味着放弃孩子。

>我特别同情这种错误的观念,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所有母亲:允许自己休息,允许自己有做不到的时候,允许孩子有做不到的时候,允许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犯错误,也要允许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母亲的世界不应该只有孩子,还应该有自己的存在。成为自己,关爱自己,孩子也会慢慢受到感染。

>

>当母亲过于辛苦、劳累和崩溃时,她根本没有心力去照顾孩子,或者照顾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和自己更加痛苦,加剧孩子的厌学情绪。

>只有当母亲情绪平和、充分休息、开始爱自己时,对自己不那么苛责、不那么强迫、不追求完美时,平静和共情才会发生。

>愿所有厌学孩子的家庭,愿所有身心疲惫的母亲们,先学会爱自己,先学会爱这个世界,先学会柔和,先学会放下,才能踏上觉醒之路,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厌学情绪,重获自我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