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春城晚报
[热点聚焦]
“躺到不想走”公共椅子就该如此
□ 本报评论员 孙江荭
据九派新闻报道,近日,武汉东湖听涛景区的躺椅火了,一种“在天然氧吧躺平晒太阳”的武汉玩法出现——约上三五好友,在湖边的阴凉处躺平,吹着湖风,听鸟鸣声,松弛感满满。不少网友表示羡慕,“建议每个公园都安上”。还有体验过的人说:“躺到不想走了。”
根据设计者的说法,躺椅的设计初衷是满足人们在公园里放松的需求。与传统防躺卧的隔挡式凳子不同,这些躺椅的使用场景更加多元,无论是平躺、盘腿而坐,还是两人相对而坐,甚至是小朋友与家长、宠物和主人共享,都能轻松实现。也就是说,躺椅设计是从方便市民休闲的角度出发,结合公园的实际场景,尽量让市民在公园游玩时感到舒适,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公共椅子显然就该如此设计。人们到公园游玩,在欣赏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同时,走累了自然就需要坐着或躺着休息一下。而武汉东湖听涛景区的躺椅,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之余,还细腻地考虑到人们的多元化、深层次需求,让人们可以更加舒服地休息,可以生出闲情逸致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这样一来,人们当然也就快乐加倍。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公共场合的每一把椅子,不管是座椅还是躺椅,在设计时都该如此考虑,毕竟公共服务的对象是每一个市民,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特别是在各地纷纷提升现代化都市品质的今天,公共服务的理念如何、水平怎样,其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公共服务更应该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迈进。
但很遗憾,并非每个地方都能如此以人为本。经常浏览新闻的朋友应该发现,媒体上不时会出现某个地方的公共椅子,比如公交座椅或者公园座椅,非但没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其设计奇形怪状、简单粗暴,存在安全隐患,有的地方甚至故意在座椅上加装一些装饰,让人不好坐、不好躺。例如,潇湘晨报去年11月份报道,傅先生反映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附近的公交站椅子设计不合理,“椅子只能坐半个屁股,有靠背但靠不了,坐起来很不舒服”。
一些地方之所以这样做,或许是出于公共管理方便,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但同样,这种缺乏基本人文关怀的管理,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态度,只会让公共空间变得冷漠,让城市文明蒙羞。于细微处见知著,希望类似武汉东湖听涛景区的躺椅越来越多,希望公共服务越来越以人为本,希望每座城市的文明之美从细节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