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华读书报
■陈颖 陶家俊
道家思想并非老子创立,老子并不是道家思想的源头,他只是传承和发扬了文王、周公的圣王之道以及夏禹、商汤的圣王之教,并在此基础上,损其敝,维其新,终成为上古三皇道术在后世的集大成者,而非原创者、开创者。《道德经》则是老子依据《易经》中描述的相互逻辑所著作,而后世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于《道德经》中的原始思想。伏羲以河图洛书为原本画出了《先天八卦》,后世周文王从先天八卦中演化出六十四卦的《周易》——又称为《后天八卦》,这些思想是华夏文明的起源。
《道德经》所揭示的“道理”,可以用三句话加以概括,即,道者,万物之所宗;德者,万物之所府;经者,万物之所奉。所谓“道者,万物之所宗”,是指道为万物之宗,万物非道而不能生。道,无形无物,无名无状。道生鸿蒙之气,鸿蒙之气生天地,天地相合而化生万物。同时,道还给天地万物的运行设定了规则和秩序,并推动着万物生生不息的永恒演化。
所谓“德者,万物之所府”,是指道以德府之,而作用于万物。万物合道则积德,积德则养正,养正则能久。道为根,德为本,万物为末。离道,则德不生;离德,则物不成。根本固,则物可以长久;故物昌盛者,必固其根本。圣人积天德,府天下,蓄而养之,而使天下万物皆能得其天,成其全。故谓,德者,万物之所府。
所谓“经者,万世之所奉”,是指华夏圣人所传真人真言,用以治国安民,万世之所奉,谓之经;抱神合道,通天彻地,能以道德安定天下者,谓之圣;非华夏之人,不可以称为圣;非华夏之圣人所言,不可称为经。
道、德、经,三字合起来是说,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为万物之所宗;人行于道上,则能有德;圣人阐述这个道,以及告诉人们怎么把握道,行道积德以蓄养天下,并用以治国理政的圣王经典,就是《道德经》。
老子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但世间万物都是由两个最基本的核心要素组成:一个是自然规律(道),一个是物质(名);同样的物质(名)由不同的自然规律(道)支配后将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比如同样是水这种物质(名),由不同的自然规律(道)支配后将呈现不同的形态:在零度以下将呈现为冰、零度以上呈现为水、100度以上呈现为水蒸气。我们看到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本质上是由元素周期表中113种基本元素(物质—名)按照不同的自然规律(道)支配而创造出来的。所以《道德经》开宗明义就指出了世界的本质:世间万物是由两个要素组成,一个是道(自然规律)、一个是名(物质);
让我们以《道德经》第一章为例,对经文进行深入阐释。
道可道、非常道:以自然规律(原始的道)来总结自然规律就能得到更加高阶、更加完善的“自然规律(高阶的道)”:就像是我们在1+1这个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更加复杂的数学公式一样;世界上所有复杂的自然规律都是在简单的自然规律上发展起来的。
名可名、非常名:简单的物资可以变成非常复杂的物资:就像碳原子和氢原子可以组合成非常复杂的“有机物分子”一样。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世界的起源在于“物质(名)”的起源。“物质(名)”是组成万物的母体,就像我们人类本质上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有机物一样,这些原子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体。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基本物质(元素)通过不同的自然规律(道)支配而完成,所以最原始的那些物质(名)是孕育世间万事万物的母体。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在道家思想中,有和无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概念——即相互对立的同时又相互依赖存在。我们清空物质(名)来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妙之又妙的自然规律(道);然后我们观察由道(自然规律)支配的物质后,万事万物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道(自然规律)和名(物质)同时起源并造就了这个缤纷的世界,他们是构成大千世界的两种不同要素,都可以称之为圣洁的原力。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自然规律)和名(物质)这两种圣洁的原力是我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本来面目的“入口”。只有掌握了道(自然规律)和名(物质),我们才能认识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综上所述,老子写《道德经》的首篇便开宗明义地教导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和入口:那就是从组成这个世界的两个核心要素道(自然规律)和名(物质)作为认识万事万物的“入口”。由此可见,老子思想是华夏民族史上经得起考证的、最早的、最系统的、最简明的唯物辩证思想。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方法,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所谓“先见森林,后见树木”,就是先从整体上把握《道德经》,坐上飞机在森林上空察看,尔后来到森林之中,再具体考察每一棵树。《道德经》是把宇宙万物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个就是一统,就是“一”“大”“太”“太极”。宇宙、社会、国家、个人,一棵树、一株草,皆为一个整体,天地万物合一,天地人合一,天人合一,天地万物的过去、现在、未来合一。这就是《道德经》的整体观,也叫一统观,进而产生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这种大一统的思想深入骨髓,是全球其他文明不具备的要素——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华夏文明唯一没有断根脉的根本原因。在全球所有的文明中,这个思想可能是华夏文明唯一具备的。
第二,着重把握核心概念。这是把握《道德经》真谛的一把万能金钥匙。这个核心概念就是“道”和“德”。把握了这一组核心概念,就从整体上把握了《道德经》的精神实质。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的含义是指“自然规律”;德的含义是指人遵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和状态。
第三,善于运用类比联想思维,立足现实,发现文字以外的答案。“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道德经》的语言风格。这就是说,还有该说的话没有写进《道德经》,写进《道德经》的文字也不能尽表其意。
学习《道德经》,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思想让华夏摆脱了唯心主义宗教观的束缚,为个人精神世界的探索、治国理政而构建了各种政治模式、行为规范,发展出辉煌的文化、思维。其精华就包括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标准化机制;摒弃神学、探索科学;合纵连横的博弈思维和兵家思维等等。先秦诸子百家是华夏文明的精华,历数千年之洗礼而不减其泽。
老子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当今中国,文化复兴浪潮已经形成,先秦诸子思想必将在伟大的新时代继往开来,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以此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刻的到来!
(作者陈颖系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讲师,陶家俊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