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2024年12月25日凌晨,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的栗树坪光伏电站灯火通明,随着电流接入,整个项目部瞬间沸腾起来,欢呼声、掌声交织,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栗树坪光伏电项目全容量投产。
同年12月30日,相似的一幕在当地多个光伏项目现场接连上演。阿里郎、石竹坡、新寨、鸡街、贵口、羊街村、居居麻、上登头8个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同日全容量投产。澜沧江畔,华能澜沧江公司苗尾·功果桥电厂创造了国内单日投产项目数量最多的纪录。
华能阿里郎光伏项目。赵百忍摄
2024年,苗尾·功果桥电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13个总装机容量610兆瓦光伏项目全容量投产发电,年均节约标准煤约31.8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9.87万吨,建成一座500千伏升压站、3座220千伏升压站、1座110千伏升压站,完成总长237公里的15条输电线路建设,为17个项目解决并网送出问题。
短短1年,在实现13个光伏项目及其配套线路建设过程零伤亡、零事故、零纠纷、零处罚的同时,还创造出澜沧江流域“建设用地获批速度最快”“安装速度最快”“调试时间最短”等多项记录。
那么,苗尾·功果桥电厂如何进行新能源项目的建设管理?
2024年,苗尾·功果桥电厂肩负着保山市,大理州云龙县、永平县、漾濞县的新能源资源获取、前期、基建全过程管理工作。项目及配套线路建设横跨6个县市,建设面积达7000余平方公里,作业高峰施工人数达6000余人。
摆在苗尾·功果桥电厂面前的是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集中开工建设项目多,安全、质量、进度管控难度极大,总包单位人、财、物投入不足……该如何破局?
“电厂深挖内力,善借外力,创新实施‘2+3+4’新能源建设管理模式,全力跑出新能源发展‘加速度’。”苗尾·功果桥电厂厂长詹维勇进一步解释,“2”即抓好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两个顶层设计,“3”即抓好用地要素、设备保供、配套接网“三大关键”,“4”即统筹作风与能力、人员与机制、安全与质效、内部与外部“四对关系”。
首先盘活内部资源。
苗尾·功果桥电厂及时转换管理思路,完善强化新能源基本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分设4个项目部及4个工作专班全面参与新能源基建管理,28人常驻现场开展工作,全厂共计70余名员工参与新能源全过程建设管理。
与此同时,苗尾·功果桥电厂加大新能源项目奖惩力度,设立专项奖励,开展“攻坚六十天决胜全容量”劳动竞赛,进一步明确“能者上、庸者下”导向,落实“领任务、明责任、压担子”要求,激励干部员工敢闯敢拼,创造性开展工作,形成了领导干部牵头抓、项目部具体抓、专项工作组协同抓机制,全面激发新能源建设管理动能。
组织方面,苗尾·功果桥电厂依托良好企地关系,充分发挥专班项目部属地优势及前期工作经验,强化资源调度、优化施工工序,全面提升工作质效,项目建设最高安装强度达每日20兆瓦。同时科学统筹投产目标节点、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光伏组件包装、发运、接卸、测试、安装、验收等管理,逐一攻破高原气候多变、大件运输困难、地下水埋藏浅等建设难题。
“我们电厂负责的光伏项目平均海拔达3000多米,地势陡峭,其中居居麻项目部分地点坡度更是超过70度。”栗树坪项目部副主任李虎介绍,苗尾·功果桥电厂积极采用科技力量助力,在部分项目采用无人机运送光伏板,极大提升了效率,实现新能源项目高效建成投产。
华能栗树坪光伏项目。赵百忍摄
深挖内力的同时,苗尾·功果桥电厂积极用好外部力量。
苗尾・功果桥电厂创新方式方法,强化现场安全检查,实施新能源基建现场安全检查咨询服务项目。对外邀请现场监管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开展新能源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远程视频实时监控,及时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问题和隐患。一年来,排查整改安全问题1200余项、安全隐患1100余项,坚守安全底线,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首批总装机容量41.5万千瓦的7个光伏项目即将接入苗尾·功果桥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一期项目,为澜沧江水风光清洁能源基地再添新彩。”詹维勇介绍,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利用水电站水库的调蓄能力和水电机组快速灵活的调节性能,让多种能源深度融合,有利于形成稳定、优质绿电,实现“1+1>2”的效果。
2024年11月26日,苗尾电站联络变压器、开关站改扩建工程投运,苗尾·功果桥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一期也由绿色发展蓝图成为实景。每年最多可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绿电12亿千瓦时,年均减排二氧化碳89.87万吨,标准煤31.87万吨。
作为国家实施“西电东送”“云电外送”和云南省打造“绿色能源牌”的骨干电源点,苗尾·功果桥电厂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加速迈进。
连绵起伏的山脉上,排列整齐的光伏板向阳而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此后,每年平均约6.0175亿千瓦时的绿电,将顺着条条银线汇入苗尾·功果桥电厂,跨越山河,点亮粤港澳的万家灯火。(刘怡、白苹、赵百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