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治日报
在文字中感受汉语之美
——长治一中教师传授学习语文方法解锁效率秘诀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时刻面临着破解学科发展困境的挑战。那如何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底色与发展引擎呢?
重视阅读思考,做到一盘棋谋划、整体性布局。语文能力的提升是“慢功夫”,需打破学段壁垒,坚持幼、小、初、高相互衔接,建立“基础积累-方法建构-深度思辨”的阶梯式培养模型,真正将每个阶段教育目标细化到哪些词、哪些句、哪些文、哪些思维训练。如小学段以“兴趣奠基”、初中段聚焦“阅读策略”、高中段强化“思辨深度”,避免重复低效的机械记忆。
因时制宜、因人施策,实现精准把脉与因材施教。针对初中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的语文学习时间压缩现象,建议构建“省时增效”教学模式。如:通过“微写作”训练实现写作能力的高效提升;践行叶圣陶“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外延”理念,指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生活化学习。对于理科优势而语文薄弱的学生群体,需特别注意其学科发展失衡的深层症结。建议实施靶向干预策略:针对书写潦草者,可侧重客观题答题规范训练;针对古诗文薄弱者,可引导其参与默写题命制,在逆向命题过程中加深记忆;针对写作困难者,可采用“AI辅助+思维可视化”模式,先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初稿,再通过思维导图进行结构优化与内容评价,逐步掌握写作思维路径。
突破校际壁垒,做到联动式推进、合作式共赢。近年来,教育部门及学校持续加强校际交流合作,通过组织学习考察、专题研讨等活动,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互鉴。为进一步突破校际壁垒,我们一方面可建立区域学科共建平台,形成优质课程资源库、教学案例库的常态化共享机制,通过联合教研、师资轮岗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可深化数字化应用,建设覆盖全市的云端教育资源中心,开发在线名师课堂、跨校选修课程等模块,运用智能技术实现优质师资的精准化流动。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用文化的泉水滋养生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要当好“解题高手”,更要成为“思维导师”,唯有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汉语之美、思维之趣、文化之根”,才能让语文真正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精神母语”。 ·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