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视觉专家张晓林:仿生眼有望为高阶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发展带来突破
更新于:2025-04-13 18:13:49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记者 刘怡鹤)4月12日,《仿生眼:怎样仿制大自然最精密聪慧的作品》新书报告会暨仿生视觉产业与投资研讨会上,新书作者、上海大学仿生视觉与类脑智能研究所所长张晓林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仿生眼凭借仿生视网膜设计、神经形态计算、多模态感知融合等技术创新,突破传统机器视觉瓶颈,让机器人在高速生产线、医疗手术等复杂场景可以实现稳定工作,降低人工干预需求,特别是未来有望为高阶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发展带来突破。

  仿生眼技术即模仿生物视觉系统的人工智能视觉感知技术,核心在于让机器人具备接近甚至超越人类的环境感知能力。张晓林在机器人视觉、神经生理学和仿生学领域研究长达三十余年,是仿生视觉控制系统原理发明人,曾任东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仿生视觉系统实验室创室主任,其团队在仿生双眼技术领域拥有国际领先地位。

  张晓林说,目前在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上搭载有激光雷达、纯视觉解决方案等。但这两种方案均存在其瓶颈。激光雷达属于主动光学传感器,即使发射的激光并非可见光,对人眼也可能有一定伤害。不同车辆的激光雷达可能会相互干扰,影响传感器正常工作。

  使用纯视觉解决方案的代表有特斯拉,其采用多摄像头方案,即通过安装三个不同焦距的摄像头来实现视觉感知。但这种方案依赖于单目摄像头的深度估计算法来计算物体的距离,尽管算法在不断优化,但在某些复杂场景下,仍可能出现误判的情况。

  “相比之下,仿生眼双目视觉方案则具有天然的优势。”张晓林介绍说,双目视觉通过模拟人类双眼的视觉机制,能够直接获取物体的深度信息,其精度和可靠性都比单目视觉方案更高。这是因为双目视觉在获取图像信息时,多了一个维度,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就好比人类的眼睛,通过双眼的协同工作,能够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距离,而不是仅仅依靠复杂的计算预估。这种立体视觉的优势在自动驾驶场景中尤为明显,能够更好地保障车辆的安全行驶。

  对于人形机器人而言,目前使用双目相机以及ToF相机可以满足在近距离室内场景的工作需求,但当人形机器人进入室外环境时,固定双目的测距精度低,ToF相机的强光环境失效等原因会导致视觉系统失灵。仿生眼能够模拟人类眼睛的视觉感知机制,提供更接近人类视觉的感知能力,从而帮助机器人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

  近年来,仿生眼技术已在智能质检、物流分拣等工业机器人领域,医疗手术、家庭陪护等服务机器人领域,以及特种机器人领域落地应用,推动机器人从“单一功能”向“智能协作”演进。

  为推动仿生眼产业化,张晓林于2016年带领团队创办了安徽爱观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现阶段拥有仿生视觉传感器、视觉芯片、轨道交通、机器人、影视文旅等五大业务板块。记者了解到,公司在轨道交通弓网解决方案方面已成为上海地铁最大供应商,全年订单额近1亿元,全国其他地区市场即将铺开。

  张晓林团队研发的“仿生眼”,是具有脑干、小脑、中脑、大脑整体功能的智能仿生系统。2023年,爱观视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发了“晓晰X1”芯片,将算力集中在“脑干”,将助力可动眼的精准控制、快速响应,以及高清度视觉信号捕捉和高稳定处理;2024年,推出了人形机器人“小黑”,其搭载的六自由度仿生眼睛,可以实现人眼具备的大部分运动及基础视觉功能。

  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来看,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以及美国的波士顿动力公司等在人形机器人的肢体控制上已取得出色成果。

  “产业上的合作尚未达成,未来,仿生眼视觉与人形机器人身体各部位如何协同,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张晓林说。

易方达公告人事变动
易方达公告人事变动
2025-03-24 11:46:05
10分钟,跌停变涨停
10分钟,跌停变涨停
2025-03-25 01: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