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志
今年春天,襄阳市民又多了一个外出踏青的好去处——襄水街,是由以前城市污水排放沟改建而成的“滨水艺术街区”。
虽缺了襄阳北街(中国最长仿古一条街)喧嚣热闹的氛围,少了管家巷(北街姊妹街)浓墨重彩的文化味道,但有了襄水的滋润,岘山的宠爱,襄水街依然出落得灵秀俊美,另有一番韵致。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干燥,雨来的正是时候,不大不小,不急不慢。没有什么比一场雨跟襄水街更配,它就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缱绻、舒展、浸染成一幅隽永的诗意水粉画卷。
浅浅嫩嫩的垂柳撑起一道淡淡的绿幕,枝条上悬着串串雨珠,像蘸满翠绿的墨汁,一不小心抖落下“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灰白的北津埠影伫立街边,讲述着“襄水之阳”“城因水兴,水赋城名”的久远历史,散发出凌波映岸的古色古味。烟雨朦胧中,一艘沁园春画舫满载汉代的五彩时装缓缓驶来,船头几袭裘衣斗篷,似古人春游踏歌而过。
雨踮起脚尖在水面舞蹈,画出一个又一个优美的圆圈,试探水温的鸭苗看得入神,只顾频频点头,忘记划动脚步。雨弹落青石板上,密密匝匝、滴滴答答,像细腻的笔触写满一地湿漉漉的文字,又如一曲急促的鼓点催人奋进。几丛返青的美人蕉沐浴着喜雨,摇曳出“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的婀娜身姿。对南山青灰瓦当垂挂的雨帘内,圆形小桌上香茗缭绕,一位老者斜坐藤椅上,悠闲掀动书页。音乐烤吧传出的轻音乐泉水般欢快明澈,把凌乱的雨丝梳理得清晰悠长,一张竹桌几把竹椅,加上一杯热茶,闭目冥想,一边山风低语一边清音流淌,不觉沉湎于桃源篱下。
挂着一排福字灯笼的诗画长廊里,南腔北调,人影晃动。一根根栏柱像又长又粗的睫毛,忽闪忽闪成“卞桥”的模样,一名师傅正在桥下清理水面上的杂物水草。师傅姓黄,负责襄水街水面的清漂工作,平均每天要打捞清运四五百斤草物,天气转暖后水草绿蔓繁殖加快,工作量还要更大一些。他边干边说,“襄水街以前是城市内涝排水区,现在建成市民休闲游玩购物的滨水街,不容易,得爱惜”。
的确,这里已经看不出污水沟的影子,也感觉不到曾经“一下雨就淹”的城市“伤口”。街边李子花、玉兰花正开得热闹,淡香中夹带几分冷意几分清冽,丝丝缕缕钻入鼻腔。高大杉树上的人工鸟巢旁,几只不知名的小雀,啁啾婉转前来造访,它们打理着淋湿的羽毛,动作轻盈优雅。走过四十年风雨的原灯具厂大礼堂,亲眼见证了襄水街的前世今生,如今也改造一新,与新潮的新生街区相望,令人恍然惊觉:原来治愈伤痕的良药,不是将过往连根拔起,而是让记忆与希望共生共长。
漫步于襄水街的雨中,感觉自己是一叶扁舟,穿行在藕花深处。走进雨中的襄水街,看雨若翩翩飞花,装点襄水的古韵新风,看雨似绵绵春酒,一杯敬安宁,一杯敬繁华。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