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 ITBEAR
2025年4月10日,杭州云谷园区的一场内部会议,让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再次成为科技圈的焦点。
这位61岁的商业领袖身着阿里云15周年纪念衬衫,佩戴“风清扬”工牌,在阿里云新财年启动会上掷地有声:“高科技绝不仅是征服星辰大海,更应该呵护人间烟火。”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激起了科技与人性交织的涟漪。过去十年,AI走向工厂、家庭、街道,但争议从未停歇:机器是否会取代人类? 技术是否会让世界更冰冷?
马云的发言,直指这场争论的核心——科技的意义不在于“替代”,而在于“服务”。他用“解放人类”替代“取代人类”,用“理解”替代“模仿”,重新定义了AI的伦理坐标。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战略宣示。在拼多多等新势力冲击下,阿里电商业务正面临转型阵痛;而阿里云作为集团第二增长曲线,三年内计划投入超3800亿元建设AI与云计算基础设施。
01
从支付到AI:阿里的“烟火逻辑”迭代
去年9月,马云曾在阿里25周年总结,阿里相信技术可以也必须帮助每一个普通人,他举的例子是“没有支付,我们创建支付;没有物流,我们参与物流;没有互联网支撑技术,我们投入云;信用不值钱,我们让信用变得无价。”
这段话,恰是解读当下AI战略的钥匙。
2004年支付宝诞生时,没人相信“虚拟担保交易”能改变街头巷尾的买卖习惯。但正是这种扎根市井需求的创新,让技术不再是实验室的奢侈品。
如今,阿里云日均处理超过100亿次AI模型调用,其中更多的是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库存优化、农产品溯源等“接地气”场景。
就像当年用二维码打通线上线下支付,今天的AI正在重构更细微的生活褶皱:闲鱼通过图像识别让二手交易更透明,盒马用需求预测算法减少生鲜损耗,甚至乡村学校的AI助教能听懂方言授课。
这种“问题驱动”的创新路径,与硅谷的“技术驱动”形成微妙对比。
当OpenAI用 GPT写诗作画时,阿里的工程师们在研究如何让AI听懂云南茶农的方言口音。这种差异,或许解释了为何马云强调“机器要做人类做不到的事”——不是替代人类的创造力,而是解决人类无暇顾及的琐碎痛点。
02
一场关乎尊严的技术革命
“科技要给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变革,让每一个人有尊严。”马云这句话,戳中了AI时代最敏感的神经。
在算法推荐主导的互联网世界里,“尊严”正在成为稀缺品。
阿里的解法颇具东方智慧。2024年,闲鱼推出“AI鉴宝师”,用图像识别帮用户鉴定闲置物品价值,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欺诈;夸克搜索的“防坑指南”功能,用自然语言处理拆解消费陷阱;甚至菜鸟驿站的送货机器人,会主动避开人流。
这些细节,印证着马云所说的“善良的高科技时代”——技术进步的标尺不是效率至上,而是能否守护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
03
AI时代的组织进化论
“未来三年,阿里所有业务必须找到AI驱动的创新动能。”CEO吴泳铭在最新财报会上的表态,揭示了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但马云给出的路径更耐人寻味:“不是让机器像人,而是让机器理解人。”
这种“理解”,正在改写组织形态。但挑战同样真实。2022年以来,阿里云经历多次高管调整,内部对“AI Agent化”转型方向存在分歧。就像当年从电商到支付的跨越,这次转身需要更深刻的组织韧性。
61岁的马云近半年来正密集地在国内公开露面,走入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园区,关注夸克、闲鱼、盒马、阿里云等业务的发展。这种回归本质的思考,或许才是技术狂潮中最珍贵的定力。
总结
当科技开始呼吸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马云的“烟火宣言”或许正在开启一个新时代。当谷歌用AI生成科幻短片,马斯克忙着给机器人披上人形外衣,中国科技企业给出了另一种答案:最好的技术,是让人忘记技术存在。
正如马云说的:““我们不是去追求让机器像人,而是让机器去理解人类,像人类一样去思考,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
在这个算法渐欲迷人眼的时代,或许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更智能的机器,而是更温暖的技术叙事。因为真正的星辰大海,不在服务器集群的闪烁信号里,而在清晨包子铺升腾的热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