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专家揭示:“和妈妈不亲”的孩子,在小时候就有预兆
更新于:2025-04-14 14:57:38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孩子长大后和妈妈的关系总是若即若离?其实这种疏远并非突然出现,早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的质量往往在孩子6岁前就基本定型了。

1.眼神交流少得可怜

婴儿从出生起就会寻找母亲的眼睛,这是人类最原始的依恋行为。但有些宝宝很少与妈妈对视,甚至刻意避开目光接触。这种回避不是害羞,而是早期依恋关系出现问题的信号。当孩子连最基本的眼神交流都不愿意给妈妈,长大后自然难以建立亲密感。

2.身体接触像"触电"

健康的孩子会本能地寻求妈妈的怀抱和抚摸。但有些小孩被抱时全身僵硬,像触电一样想挣脱;或者从不主动依偎在妈妈身边。这种对肢体接触的抗拒,反映出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无法从妈妈那里获得舒适感。

3.情绪表达像"哑巴"

正常发展的孩子会向妈妈展示各种情绪——高兴时大笑,难过时哭泣。但有些孩子面对妈妈时像个"情绪哑巴",几乎不表达任何感受。这种情感隔离是孩子自我保护的方式,说明他们不认为妈妈能理解或接纳自己的情绪。

4.分离时毫无波澜

大多数幼儿和妈妈分开时会表现出焦虑,这是健康依恋的表现。但有些孩子在妈妈离开时毫无反应,回来时也不迎接,仿佛妈妈的存在与否无关紧要。这种异常的平静,其实是孩子已经放弃了对妈妈的期待。

5.模仿行为几乎为零

孩子通过模仿妈妈来学习和建立联系。从牙牙学语到行为举止,健康的孩子会大量复制妈妈的样子。但疏离的孩子很少模仿妈妈,他们更愿意模仿其他家人或电视里的人物,这表明妈妈在他们心中缺乏影响力。

如何修复疏离的亲子关系

1、每天至少15分钟"专属时间"——放下手机,全神贯注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

2、学习"情绪翻译"技巧——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感受,比如"你看起来有点失望"

3、增加适当的肢体接触——从简单的击掌、拥抱开始,逐步建立身体信任

4、创造共同记忆——定期进行一些特别的小仪式,比如周五的"自制披萨之夜"

5、避免过度控制——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他感受到被尊重

亲子关系就像银行账户,小时候的每一次温暖互动都是在存钱,而冷漠和忽视则是在取钱。当账户余额不足时,疏远就会成为必然。但好消息是,只要愿意付出耐心和诚意,任何年龄段的亲子关系都有修复的可能。

温馨提示:内容中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构成用药指南,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