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近日在采访中回应了外界对苹果依赖中国制造的疑问,强调这一选择的核心逻辑并非基于劳动力成本,而是中国独有的“技能密度”和精密制造能力。
他指出,许多人仍误认为苹果选择中国是因其“廉价工厂”属性,但这一观点早已过时。真正吸引苹果的是中国庞大的高技能工人群体及系统化、规模化的产业链协同能力——这些特质在全球范围内“无可替代”。
库克以模具技术为例,苹果产品对制造精度的要求达到微米级,而中国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的技术工人规模远超其他国家。例如,美国可能难以召集足够的模具工程师开会,而中国仅一个省的专业人才数量即可填满多个足球场。这种“深度技能”不仅体现在单一工种,更形成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到组装的完整产业链生态,例如富士康、立讯精密等企业的高效协同能力,使苹果每年数千万台iPhone的生产需求得以快速响应。
相较之下,苹果尝试在印度等地分散供应链的举措成效有限。印度工厂iPhone 15系列的成品率仅为50%-60%,远低于中国90%以上的水平,且因工人经验不足、物流短板等问题导致退货率激增,迫使苹果将部分产能紧急转回中国。
此外,中国兼具全球最大制造基地和重要消费市场的双重角色,2024年中国市场贡献了苹果约18%的营收,高端机型需求稳定,若失去中国市场,苹果将面临成本激增和竞争劣势的“不可承受之重”。
库克总结称,苹果与中国30多年的合作是“相互成就”的典范,中国在技术工人培养、基础设施完善及创新能力上的持续进步,正推动全球科技产业重新评估供应链布局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