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清华才子造机器人,融资五次仍差一口气,3.99万能翻身吗?
更新于:2025-04-15 08:56:34

机器人创业,钱是个大坎儿。硬件研发得花钱,算法优化得花钱,连供应链管理都得花钱。姜哲源团队里,最贵的岗位是具身智能算法工程师,年薪能飙到65万。想想看,一个刚起步的小公司,光养活几个核心技术骨干,账本就能被掏空大半。更别提,市场上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还没到“买单”的地步。投资人朱啸虎前阵子放话,说他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松延动力就在名单里。他还冷不丁抛出一句:“谁会花十几万买机器人干活?”这话像一盆凉水,泼得不少创业者心里直发寒。

可姜哲源没工夫纠结这些。他心里清楚,松延动力要想活下去,得赶紧让产品“站稳脚跟”。今年3月,他们一口气发布了俩机器人:一款叫N2,另一款是升级版的E1。N2这小家伙,身高1.2米,体重才30公斤,灵活得能后空翻,价格还压到了3.99万。比起市面上动辄9.9万、10.8万的竞品,这价格确实够“亲民”。姜哲源在采访里拍着胸脯说:“我们成本控制得死死的,3.99万照样能赚钱。”这话听着挺硬气,可背后藏着多少心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机器人这行当,技术门槛高得吓人。核心部件,比如关节模组、夹爪,要么自研,要么外包。自研烧钱,外包还得二次调试,哪条路都不好走。投资人盯着你的团队,问的最多的就是:“你们有没有从零到一搭过产线?从一到百跑过量产?”姜哲源的团队,背景不算顶尖,没大厂光环,也没高校背书。跟那些北大助理教授、华为天才少年比,松延动力在资本圈的吸引力,确实差点火候。这也难怪,投资人一听“草根团队”,心里就犯嘀咕。

产业资本,是松延动力眼里的“救命稻草”。智元机器人背后,有腾讯、上汽、北汽这样的巨头撑腰,商业化路子走得顺风顺水。松延动力和另一家叫星海图的公司,投资人名单里却没啥大牌产业资本。这直接导致它们在工业、服务、医疗等领域的落地,步子迈得磕磕绊绊。姜哲源心里估计也犯愁:没产业资本背书,咋让市场信服?可反过来想想,产业资本也不是白给的,没点真本事,人家凭啥看上你?

技术进步,倒是给松延动力们点亮了一盏灯。大模型的火爆,让人形机器人多了几分“聪明劲儿”。美国公司Figure AI,靠着自研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造出的机器人能听懂指令,还能跟人聊上两句。这技术一出,全球机器人圈都炸了锅。国内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也开始往大模型方向使劲,招聘生成式AI算法工程师,年薪直接开到90万。松延动力虽然没公开说啥,但姜哲源肯定也在盘算,咋把这些新技术塞进自家的机器人里。

姜哲源的压力,不光来自钱和技术,还有时间。机器人赛道,热得像夏天的大铁锅,投资人怕错过好项目,创业者怕掉队。星海图的创始人赵行说,去年投资人还犹犹豫豫,今年已经变成了“赶紧投,晚了没份”。松延动力赶上了这波热潮,可也得面对更激烈的竞争。姜哲源得在有限的资金里,找到平衡点:既要研发,又要量产,还要留点钱发工资。这活儿,搁谁身上都得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