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对于那些曾经与贫困息息相关的食物,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这些食物,承载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不易,至今仍在一些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那些曾经是家庭餐桌上常见的“必备品”,如今早已消失在了现代人的食谱中,成为了时代的“断层”,让很多人感到唏嘘。今天,我就来聊聊那些曾经的“贫穷食物”,以及它们背后承载的故事。
作为河南人,我对红薯干有着特别的记忆。那是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食物,因为它便于存储,且价格便宜。制作红薯干的过程也很简单——将新鲜的红薯刮成薄片,摊在阳光下晒干,等到需要时,只需放入热水中泡软便可食用。对于我们那时来说,这样的食物算是节约粮食的好办法。
然而,红薯干吃起来的味道并不好,柴且硬,远远不如新鲜的红薯那样香甜。而在今天,那些年长的人依然对红薯干怀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或许这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一种时代的记忆和情怀。虽然现代生活的丰富选择早已让红薯干的口感失去了吸引力,但不少人却依然怀念它,仿佛它是那个年代坚韧生活的一部分。
红薯干还有一个“后续产品”,那就是红薯面。用红薯干磨成面粉,制作出的各种食品,最常见的就是窝窝头、包子和饺子。记得有一年过年,我们家吃的就是红薯面做的黑面饺子。我哥哥看着那饺子,死活不肯吃,闹着要吃白面饺子,甚至跟父母顶嘴:“为什么别人家是小麦面,咱家却吃这个?”
我哥哥的抗议引来了父亲的“教育”,结果那顿年夜饭,不仅没吃到想吃的白面饺子,还被“教育”了一顿。虽然有些苦涩,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贫穷和不平等让很多人不得不接受“吃不饱”的现状,而这些食品,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我们对抗困境的武器。
小米面馍也是那个年代的典型代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北方各地广泛种植小米,它在当时算是主要的粮食之一。那时的小米面馍色泽金黄,看上去很诱人,然而它的口味却并不令人愉快,甚至可以说是“难以下咽”。不像如今在超市里购买的所谓小米面馍,吃上一口香甜软糯,实际上这些“精致小米”是经过加工过的,而当年真实的小米面馍,口感十分粗糙。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根本没吃过真正的粗粮。而即便是“粗粮”现在也都被美化过了,放上了糖和色素,吃起来口感和味道完全不同。时光变迁,老一辈人对于那份“真实的味道”充满了怀念,但年复一年,能吃到这种原汁原味的食物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在我记忆中的另一样“老食物”,就是芝麻叶。芝麻叶是采摘芝麻植株的嫩叶,经开水烫过,晒干后,制作成菜肴。小时候,家里煮面条时,常常会加入芝麻叶,虽然看上去有些不起眼,但这却是家常菜的一部分。
然而,我始终不喜欢它的味道。芝麻叶有一种很特别的苦味,每次吃到我都会偷偷挑出来扔掉。那时的我,常常幻想着如果面条里能放些炒菠菜或白菜,那该多美味!然而,现实是,无论如何,这种味道一直陪伴着我长大。
如今,芝麻叶已经很难在市场上看到,它几乎成了稀缺品。现在,听到长辈说起它,我也只会心生恐惧,怕再一次回到那个充满苦味的年代。
磨糊,或许是许多人早已遗忘的食物。它是用炒熟的黄豆在石磨中磨碎,再加上面粉和蔬菜煮制而成。它的外观像胡辣汤,味道却与它大相径庭,香气扑鼻,口感浓厚。
虽然磨糊看似简单,但它的制作过程并不容易。记得小时候,每次喝上一碗,都会觉得很温暖,可喝多了却不太好消化。小时候,我有一次喝了好几碗,结果下午就闹肚子,跑厕所跑得“飞快”。虽然那时觉得它不好消化,但却也没有浪费,每一滴汤和每一口豆制品都意味着一种难得的补充。
如今,不仅是磨糊的味道难以寻觅,就连制作工具——石磨,都已经难以见到。想起那些年,我家的磨糊,心里总有些惆怅。这些日子,或许永远也再不会有了。
回头看,现在我们的餐桌上琳琅满目的食物早已无法与那些贫困时代的食物相比,我们早已习惯了多样化和精致化的生活方式。但在我心中,那些曾经的“艰难食物”始终占据着一个特别的位置。它们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也提醒着我们,生活的美好并非总是从奢华和丰富开始的,而是从坚韧与奋斗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