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发现4.36亿年前“隆平德安鱼”
更新于:2025-04-15 10:12:24

本文转自:九江日报

  “隆平德安鱼”生态复原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供图)
  “隆平德安鱼”化石照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供图)

  德安讯(陶良飞 记者龙群)日前,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德安县首次发现志留纪盔甲鱼化石,因化石产地德安县也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乡,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隆平德安鱼”,来以此纪念袁隆平院士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的杰出贡献。近期相关科研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系统古生物学杂志》发表,为探索有颌类躯甲的起源提供了关键性线索。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介绍说,“隆平德安鱼”是一种非常小、头甲不足2厘米的无颌鱼类,生活在距今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研究团队通过对包括“隆平德安鱼”在内的67种盔甲鱼类进行详细的形态学分析以及解剖学对比,建立了迄今为止最完善的盔甲鱼类系统发育数据矩阵,并建立了基干盔甲鱼类新科——德安鱼科。

  “隆平德安鱼”目前仅有一件保存精美的脑颅化石,保存了脑腔、神经、鳃囊、鼻囊、眼囊、耳囊等感觉器官的内模,非常珍贵。值得注意的是,“隆平德安鱼”的鳃后区结构为有颌类躯甲的起源提供了关键性线索。鳃后区是分布于盔甲鱼鳃区之后的一个向后开放的空腔,推测用于保护盔甲鱼的内脏等关键器官。研究人员认为,头甲的鳃后区可能对应于盾皮鱼类(有颌鱼类的一种)的躯甲,为躯干前部的内脏提供保护。因此德安鱼科可能代表了盔甲鱼的原始类型,而位于头甲后段的鳃后区是异甲鱼类、盔甲鱼类、茄甲鱼类和骨甲鱼类的共同祖征在后来盾皮鱼的演化中演化为了躯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