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派中医“宣氏儿科”第三代掌门人 宣桂琪
本报特约记者 陈岩明 宣晓波 孙 菊
自古以来,儿科被称为“哑科”,这一称谓形象反映了儿科临床诊疗的特殊性和挑战性。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中医儿科医生在诊疗时更多的是通过“望、闻、切”三诊,同时儿童病情复杂多变,且变化往往比成年人更为迅速,更增加了辨证施治的难度。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派中医“宣氏儿科”第三代掌门人宣桂琪教授,精研中医儿科近六十载,专攻小儿危重及疑难痼疾,耄耋之年仍躬身杏林一线,守护万千儿童健康成长。
家传渊源,耳濡目染
宣桂琪1942年出生于杭州一个中医儿科世家,祖父宣振元先生是近代杭州儿科名医,创立了“宣氏儿科”,以善治惊风闻名杭城,人称“惊郎中”。父亲宣志泉先生幼承庭训,勤勉好学,尽得精传,擅长儿科疑难病的治疗,是杭城十大名医之一。在祖父的启蒙与父亲的熏陶下,宣桂琪从小耳濡目染中医的博大精深。
“有件事至今都令我难以忘记,这可能是我传承家学的重要动力。那是杭州解放前的一个冬夜,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接连高烧了好几天,四处求医无效,被抱来诊所时,已奄奄一息。我父亲诊察片刻后,告诉孩子爸爸,来得有些迟了,孩子情况不大好,只能搏一搏了。需癞蛤蟆一只,可惜冬天此物难寻,若能找到,用碎碗片割开蛤蟆的肚子,放入朱砂,然后捂在孩子的肚脐上,用布包好,如果第二天早上癞蛤蟆发臭了,说明孩子还有救,再来复诊。幸运的是,患儿父亲在西湖找到了癞蛤蟆,按要求处理后,第二天癞蛤蟆果然发臭,患儿神识也略有好转。我父亲见状,又开了几味药,嘱其频频灌服。几诊后,患儿最终得救。”宣桂琪说起父亲的这次诊疗经历,仍感到非常自豪。
1968年,宣桂琪从浙江中医学院(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随后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了12年,1980年调至浙江省中医院儿科工作,师从父亲宣志泉先生及杨继荪、叶建寅、叶永寿等名医。作为“宣氏儿科”第三代的代表性传承人,宣桂琪不仅继承发扬了“宣氏儿科”流派学术精髓,还在理论上探索创新,顺应时代变迁及儿科疾病谱的变化,针对临床新增病种进行深入研究,丰富了流派学术内涵,并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峰。
治外感,祛邪宜快
小儿脏腑未坚、卫外不固,极易感受外邪而致高热,且发病迅速,变化多端。与此同时,小儿脏气清灵、对治疗反应敏捷,只要治疗及时得法,好转也快。“宣氏儿科”学术思想的精髓之一,就是治外感热病,内服外治双管齐下,辨证用药宜快。
宣桂琪认为,治疗小儿外感,或用汗法,或用清法,或用下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多渠道祛邪,同时提倡超前用药以“治未病”,表里双解,必要时寒温并用。临床中,牛黄、紫雪、猴枣、苏合香丸都是他的常用药,辨证配伍,有早期截除病邪、阻止疾病进展、退热快、退热稳、治愈彻底等效果。
宣桂琪特别提醒,治疗小儿外感疾病,在邪未除净之时,即使正气已伤,也不应轻易使用益气养阴扶正之品,以防“闭门留寇”。这是因为,小儿外感后,正气虽伤,但只要邪净,正气就极易恢复,不必徒用补法。
治惊风,动静结合
“宣氏儿科”以善治惊风闻名杭城,抽动障碍、多动障碍、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都在此范畴。在宣桂琪看来,治疗此类疾病,镇静安神是必用之法,但一味地镇静未必能达到安神目的,反而会导致患儿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智力下降等副作用。因此,宣桂琪在开具处方时,常常在镇静药中加用理气开窍醒神之品,如郁金、菖蒲等,在镇静中加以兴奋,在动态中求平衡,突出了中医治疗此类疾病的优势之一——不影响智力发育。
对于抽动障碍,宣桂琪认为内因为五脏功能失调,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他脏腑致病皆波及肝,肝风内动致抽动发作;外因主要在于“外风”。以往大部分医家治疗抽动障碍多以平肝熄风为主,对病因的认识过于单一,以致抽动反复难愈。宣桂琪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半数以上抽动障碍患儿有外感症状或属易感患儿,多因外感诱发或加重,以眼、鼻、咽喉局部感染为主,故宣桂琪认为这就是“外风”。这类孩子多见眨眼、耸鼻、清嗓等头面部抽动,可辨证给予桑叶、辛夷、紫草、焦山栀、玄参、射干等药物治疗,以祛风脱敏、利咽通窍,通过针对性的用药,控制局部炎症,多能获得显著疗效。
食积也是影响这类疾病的重要因素。有些患儿喜食油腻荤腥,导致形体肥胖,极易形成痰湿体质,影响气血运行,诱发抽动。对于此类患儿,宣桂琪强调应注重饮食调护。遣方时,他常开具生山楂、郁金等药物,同时配伍柴胡、炒枳壳调气,菖蒲、胆星涤痰,
威灵仙、川芎活血通络,并嘱咐患儿避免出汗时受风寒。
在此基础上,体质偏热者可合用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体质偏寒者可选用桂枝龙牡汤调治阴阳。
治儿病,需知理气
小儿众疾多起于外感,或伤于饮食,宣桂琪认为,无论何种原因,皆要用理气之法。
外感之邪从体表、口鼻而入,会壅阻三焦,令气机不通,当邪无出路时,就会在身体内酝酿大祸。疏理气机可助邪外出,故治疗时需加一二味理气之品,如郁金、陈皮、枳壳、丝瓜络等,能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小儿食积会波及脾胃,化生痰湿,致疾病丛生,表现为厌食、吐泻、痰喘、消化不良等,治疗需健脾、调中。要使这些治法达到目的,理气必不可少。例如,哮喘病乃肺气上逆所致,肺主一身之气,肝主疏泄,故肝之气郁、气逆均会影响肺,导致哮喘发作或加重。哮喘发病又影响肝之疏泄,加重肺气壅塞,生痰阻肺。临床上,不少哮喘患儿常因情绪变化而发病或加重,而单纯采用宣肺化痰平喘之法,疗效往往不佳,此时若加用理气调肝之法,就能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宣桂琪常用的理气处方有四逆散、逍遥散、旋覆代赭汤等。
辨病情,观舌听音
在宣桂琪看来,儿科疾病诊疗须有“极细极微”的精神。他总结道:望神色可辨病之轻重,观舌苔可见邪之消长,察舌色可知五脏之盛衰,舌象的动态变化提示了疾病的变化。例如,病毒感染引起发热者,若舌色由红变浅,要注意是否有邪热伤及气血,造成白细胞减少。
《黄帝内经》有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见咳嗽的病因繁多且临床表现复杂,或为新感、或为久咳、或为内伤、或为寒热,或寒热夹杂。临床中,宣桂琪常以闻诊定病性,听声辨病位。如咳声不畅乃为新感,咳剧痰少为肺热,咳多有痰为痰热,咳嗽不多痰声漉漉(呼吸时发出呼噜声)为风痰。只有精准定性、依症用药,才能促使患儿尽早痊愈。
调体质,养阴平肝
受自然环境影响,江浙一带的孩子多阴虚火旺、脾虚肝旺。中医理论认为,小儿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当抵抗力下降时,外邪趁虚入里,邪郁化热,热扰心肝,就会导致阴虚火旺、风火相煽,诱发惊厥发作。如果孩子发生急性高热,在及时使用疏风、清热、解表药物的同时,还需搭配少许宁心平肝熄风之品,如蝉衣、钩藤,以规避风热动风、内扰心肝而诱发惊厥。邪净后需尽快养阴益肺,宣桂琪常用养阴平肝方(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地骨皮、生白芍、生石决明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为更好地帮助孩子养阴平肝,宣桂琪给家长们推荐了一个食疗方——青龙白虎汤。具体做法是:取鲜橄榄5颗、小白萝卜2个,煮水代茶频饮。该方具有清热利咽、生津止渴、消食化痰等作用,对多种小儿传染病有一定预防作用。在流感高发季节,还可以此方漱口。
防儿病,顾护脾胃
宣桂琪认为,小儿存在“脾常不足、肺常虚”的生理特质。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肺。若饮食失节、喂养不当,就会导致脾胃受损,进一步发展则形成痰浊,诱发各种疾病。因此,家长一定要从小帮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少吃肥甘厚味。
与此同时,《黄帝内经》有“形寒饮冷则伤肺”的古训,揭示了外寒与内饮相合的致病机制。宣桂琪提醒家长,要确保孩子日常饮食不要贪凉,更不要过食生冷瓜果,否则易引起感冒、鼻炎、咳喘等肺系疾病。体质虚弱的孩子更要避免寒冷刺激,例如冬天不宜玩雪,夏天不宜游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