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哥文和友风波:创始人“放火”、公关拉垮,品牌如何走向失控?
更新于:2025-04-15 23:37:22

在品牌建设与危机管理的复杂舞台上,文和友的风波无疑是一堂生动的反面教材。本文深入剖析了文和友在品牌公关中的失误,从创始人“放火”到公关团队的“拉垮”,探讨了品牌如何在一系列不当操作中走向失控。

虽然一直没关注过这位“甲亢哥”,但昨天还是深深地吃了一口文和友的瓜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负面缠身、本就“亚健康”的品牌,在万众瞩目的直播里,创始人(据传)亲自下场“开喷”,瞬间引爆4000+差评;然后,公关团队不仅没“灭火”,反而来了个“我们不回应”的高冷范儿,私下(据爆料)还忙着删帖控评。

舒泽对这件事(目前)的评价是:故事大王亲手“放火”点燃了自家的情怀大厦,品牌一系列操作也不是危机公关,倒更像是危机行为艺术。当然,咱们不能光看个热闹就散了,这件事儿的背后藏着值很多品牌深究的“为什么”。

凭什么?一个靠“市井温情”起家的品牌,创始人在超级直播的场合展现如此“真性情”,这背后仅仅是脾气不够好,还是这种靠故事、靠情怀的商业模式走到了某个节点,压力大到让人设崩盘?

为什么?品牌公关团队,面对创始人惹出的滔天巨浪,选择了“装死”,甚至(疑似)使出删帖这种“自宫式”的操作?是真傻,还是内部权力结构让公关早就“跪了”,只能做传话筒甚至背锅侠?

图什么?消费者这次反应这么大,难道仅仅就因为直播间的没礼貌?就能引发这种数千人、自发性的报复性差评海啸?

其官方微博最新一条的评论区

当创始人和品牌深度绑定的时候,这并不是一个十足的优势,是资产,也可能是炸弹!

文和友能火,创始人先生那套“贩卖情怀”的剧本功不可没。他就是那个自带光环的“造梦师”。大家去文和友,吃的可能不只是小龙虾,更是他营造的那个“旧时光滤镜”。

往深了说: 这套“老板=品牌灵魂”的打法,初期是捷径,是网红密码。但摊子铺大了,资本进来了,创始人就被架上神坛,成了行走的“品牌符号”。这时候,他的一言一行都被无限放大。

这次(疑似)“失控”,就不是个人情绪问题了,是一刀捅破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那层基于“人设信任”的窗户纸。信任这玩意儿,建立起来千辛万苦,毁掉它,创始人一句话就够了。

那为啥那么多品牌非要把老板推到前台?图啥?还不是资本喜欢听故事,市场需要记忆点。但把宝全押在一个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场高风险赌局。人是会变的,是会累的,是会有七情六欲的。当老板演不动那个“完美人设”时,品牌被反噬,难道不是早晚的事?文和友这出戏,算不算给所有玩“创始人IP”的品牌敲了个警钟?

官方在危机公关中不表态,就等于是默认了最坏的版本。

老板在前线“激情开麦”,按理说公关部得赶紧“洗地”“灭火”“递话筒”吧?

结果呢?文和友的公关不仅真的没出动,还用高调且高冷的措辞来了一句“不回应”。不回应也就罢了,竟然还开启了删差评的神操作。

但问题是,在危机公关的舆论场上,沉默从来换不来岁月静好,只会引来更猛烈的狂风骤雨。你选择闭嘴,别人可就会替你说了,各种猜测、黑料、段子满天飞。一但10个语料里有6个是真的,那没人会在意剩下的4个是假的,就会衍生出来20个“真的”。

这哪是危机管理?这简直就是把自家品牌光溜溜的推到聚光灯下,任人评说,还自带了一首“我不在乎”的BGM。

做品牌不怕故事讲得不好,而是怕这个讲故事的人跳出来说:我编的,你们还真信啊?

创始人亲手撕碎品牌故事和精神符号,这对支持品牌的用户来说,根本就不是打脸,而是智商被按到地上摩擦。当然,对于品牌的差评用户和竞品来说也算是找到语料了,这还不得大传特传!

文和友的核心竞争力是啥?是那股子故事滤镜下的市井烟火气,是创始人先生的情怀贩卖,给用户构建了一个具有情绪价值、故事触感、地域风味的“片场”。

但这次,“主演”创始人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昭告了天下: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我编的故事也是骗人的,最终解释权归我所有,而且我脾气不太好。

不仅如此,过去几年文和友的运营模式、餐饮口味、服务方式也饱受诟病。这次的事件对一个这样本就靠“故事续命”的品牌,尤其是在它已经有点“营养不良”(负面缠身)的时候,造成的内伤有多重?大家自己品。

官方微博目前仍无回应

这几套组合拳下来,把一场可能会可控的品牌危机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大家来找茬”和“品牌声誉鞭尸大会”。

此次公关事件的发酵当然不止于以上两点,更核心的是企业内部治理不科学、危机管控意识不强、品牌价值空心化等综合原因。

内部治理的不科学。涉及企业内部很庞大的问题,舒泽作为一个局外人,在这里不予置评。只对很多品牌说一句:一言堂式的管理,在太平盛世可能是效率,但是在危机关头就是砸自己脚的石头。

危机管控意识不强。回归到这个具体危机我认为,虽然可能是创始人一言堂造成的,但归根到底还是品牌公关团队能力不强、过于弱势。既然这些年文和友的各种负面声音就没停过,品牌已经处在亚健康状态,为什么没有对往期风险进行洞察、归类、升级、处理?真正的公关有80%的功力是用在平时“治未病”的,一个不能治未病,只能治急病的公关不是好公关。

当然这个团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治不了“未病”,也治不了“急病”的状态。甚至,连基本的健康防护都做不好,按理说这种超级直播的场合,自己品牌这样的背景不说来场转危为安的好手段,但起码应该如履薄冰吧,都没有。

品牌价值空心化。这点存在于很多品牌的身上,当一个品牌长期依靠“情怀”营销,但在实际运营和危机处理中却处处显得功利、强硬、缺乏温度时,不得不让人质疑其核心价值观是不是只是“口号”,而非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和行为准则。这也是舒泽在过去几年、过去很多文章一直在让强线下、强用户的品牌建立标准的CIS体系,特别是品牌BI体系的原因。故事出圈的品牌往往都会陷入价值空心化的境地,要记住:故事再好,不如把事儿办好!故事是锦上添花,产品和服务才是那块“锦”。没“锦”,你绣出花来也没用!

小红书品牌关键词皆为负面风评

说回这场极其失败的危机管理,舒泽认为品牌们需要进行以下反思:

1. 无公关不品牌,品牌之所以称之为品牌,不仅是让用户有“心智”,更是让用户有“心理账户”,前者用营销手段建立,后者用公关手段维护。

2. 品牌公关团队一定要有风险管理意识,即风险捕捉、风险分层、风险预处理、风险升维处理、危机处理、公关提升、价值沟通。要做到能发现事儿、能处理事儿、能圆回来事儿。

3. 公关铭记:认错不丢人,装死才可怕。真诚沟通,是唯一能自救的稻草。

4. 创始人铭记:清醒一点!请把你的“偶像包袱”“成功滤镜”和“真实自我”分分场合。

5. 所有品牌铭记:品牌声誉和减肥一样,平时自己不管住嘴(谨言慎行)、不迈开腿(建立公众沟通),最后失去的健康,在ICU里花钱都未必能买回来。

最后,舒泽想说:文和友的这盘“死棋”还能不能下活,看造化、也看态度。但是那个“美好”的品牌故事,肯定已经裂痕累累,需要用加倍的真诚和行动去弥补。

以上。对规则的尊重、对个体的关照、对品牌的敬畏、对沟通的坦诚,或许才是比任何宏大的品牌叙事都更坚固的护城河。

 

本文由 @舒泽品牌手记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