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挖出11斤黄金上交博物馆,半年后去参观发现变成了8斤,专家:正常现象
更新于:2025-04-16 12:16:25

©视觉中国

1970年,在陕西西安何家村一处看似普通的建筑工地上,一场足以改写考古历史的重大发现震撼登场。

几位村民偶然间的挖掘,让深埋地下千年的盛唐珍宝重见天日。

当陶罐被打开,金器、银器、玉石、古币等琳琅满目的文物映入眼帘,数量多达一千多件,

这批珍贵的“何家村遗宝”被迅速送往陕西博物馆进行妥善保管与研究。

01

半年后,陕西博物馆精心筹备“何家村遗宝”专题展览,诚邀大众共赏盛唐风华。

然而,展览前夕,原本登记在册重达11斤的金箔,在再次称重时,竟只剩下8.3斤左右,近3斤的“黄金”不翼而飞。

这一发现,瞬间引发轩然大波,当时负责文物称重的韩伟专家,也成为众矢之的。

作为这批文物的直接研究者,又亲手接触过金箔,他自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舆论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所有的怀疑都指向了他。

韩伟虽满心委屈,却始终坚定地表示:“我没动过一丝一毫的金箔!整个称重、运输的过程都有其他人作证。”

但仅凭口头辩解,在汹涌的舆论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无奈被停职接受调查,外界的传言更是甚嚣尘上。

为了探寻真相,陕西方面请来了西北大学的物理和化学专家团队,对古金箔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实验。

专家们将一块金属薄片浸泡在水中三天,随后取出称重,结果令人恍然大悟——水分附着其上,重量明显增加。

原来,那些看似沉甸甸的黄金,并非“纯金无瑕”,还夹杂着不少水分。

而且,古代冶炼技术有限,金子纯度不高,表面极易吸水,在长年埋藏于地下的陶罐中,金箔吸水情况更为严重。

经过半年时间,水分逐渐蒸发,金箔自然“缩水”,这才出现了“凭空少了三斤”的离奇现象。

02

实验结果公布,真相大白于天下,韩伟专家终于洗清冤屈。

其实,即便在现代,回收黄金时也需先用火烤一下,目的就是清理黄金表面的水分和灰尘,以还原其真实重量。

不然,一克金价不菲,哪怕多吸了一点水,回收商也会损失惨重。

这场看似荒诞的“黄金消失案”,实则是一次生动的科普课堂。

它让我们明白,黄金并非如人们常规认知中那样“刀枪不入”,在特定条件下,它也会吸收水分,导致重量变化。

同时,这一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考古工作者在面对误解和质疑时,坚守真理、追求真相的执着精神。

“何家村遗宝”不仅仅是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盛唐的繁华与荣耀,也记录着考古工作者们的心血与付出。

这场黄金“缩水”之谜,永远提醒着我们,在探索历史的道路上,要保持敬畏之心,以科学的态度去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

来源:乐活记

巴风蜀韵耀古今
巴风蜀韵耀古今
2025-03-24 11:50:30
马丽沈腾,正式解绑
马丽沈腾,正式解绑
2025-03-24 1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