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凭借着「人均存款第一县」冲上热搜的时候,很多人对青田还感到陌生。
明明是浙江大山深处,一个藏在平平无奇的山窝窝里的小县城,却彷佛浓缩着一个「小欧洲」。
一条瓯江穿山过,江与桥配合默契。
高山远水,小城静幽,是青山绿水有梯田。
可偏偏这个浙江丽水下属的青田县,又以「贵气」和「欧气」频频闯入人们视线。
|青田江边欧式建筑。图作者:小红书博主 @野生月亮🌛
撇开「中国房价第一县」,先沿着瓯江转,后绕县城走一圈。
你会看到满街的欧洲风情建筑,随处可见的咖啡馆、西餐厅,地道的西班牙火腿正宗又美味。
甚至,这里还曾是中国唯一能拿着欧元去菜场买菜的县城。
出了名后,很多人为了这满城的「欧气」来到青田。
而后,感到些失望。
建筑的老旧、普通,小城的平凡都会戳破一部分意境。
也正因如此,才没有真正感知青田的「高级」与「独特」。
长达300年的改命拼搏之路,让一部分青田华侨扎根欧洲,就像温州人的“普拉托”。
把一个个意大利小镇、西班牙小镇,变成“青田华侨镇”。
而眷念家乡的华侨们,陆陆续续把路往回走,只为“归家”。
他们在故乡里建了座欧味十足的江南小城。
山水不移,江南本味还在的青田,也就成了那个「中国离欧洲最近的小县城」和「浙江第一侨乡」。
青田建筑。图作者:小红书摄影旅行博主@Jason到处晃
当你问青田在哪,青田人不会告诉你,在丽水。
丽水这座被挂在「浙江最穷城市」名单里的小城,装得下青田县的骨骼,却装不住青田人的魂。
他们的开篇,是「世界青田」。
青田街边。图作者:小红书摄影旅行博主@Jason到处晃
苍山脉下瓯江过,两岸梯田如一道道褶皱攀在斜坡上。
这景美,但生存环境实在算不得老天的恩赐。
一代代老黄牛卖力耕种,贫瘠山区农耕的苦难,怎么也搅不动瓯江的水,越不过层层叠叠远去的山。
但青田,不认命。
百年前,还在大山里玩石头的青田人,就想着乘着瓯江的风出去闯世界。
他们勇敢地翻越了阿尔卑斯山,成为青田的第一代华侨。
侨乡文化的基因,就此种下。
后来出了个数据,仅仅56万城市人口的青田,却走出了38万华侨。
所以,原本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天崩开局,硬是让青田人闯出了条具有「世界大格局」的路子。
青田网红桥。图作者:小红书博主 @野生月亮🌛
这种逆天改命的世界观,在如今的青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区别某种潮流的一时兴起,区别于某种看似靠谱的生意经。
青田街头一栋栋欲与山比肩的欧式建筑,经过了时光的洗礼,是青田人曾闯荡天下的证据。
但,不是唯一。
这里的老大爷老太太们,可能一大清早到菜场买菜后,转身把欧元硬币投进庙会钱箱;
或是午后,走进一家咖啡馆,来上一杯意大利手磨咖啡;
青田喝咖啡。图作者:小红书博主 @野生月亮🌛
正宗的西餐, 也在这个小县城。
社区楼下与瘦肉丸店、饺子馆同在一个街道的,可能是一家能品尝到的高品质法国红酒的西餐厅。
来份西班牙火腿和意大利披萨,另加一份海鲜炖饭。
当青田人把阿尔卑斯山的风揉进了清明粿,谁还会在意,这里到底是意大利、西班牙,还是浙南山城。
这里,是青田。
一个深处江南,却能使用欧元生活的地方。
一个地方不大,房价却飙升到三四万,超越许多二三线城市的县城。
也是一个大街小巷铺满欧式建筑,随手一拍就是国外度假片的地方。
青田街头。图作者:小红书摄影旅行博主@Jason到处晃
当然,青田还够魔幻。
一面是中国的泼墨山水画,是浙南山区的小桥、流水、青山、古村梯田层层掩映,如世外桃源般;
一面欧式风情油画,常给人上一秒还在街头吃麦饼,下一秒就到了巴黎的广场喂鸽子;
坐拥琳琅满目的“世界超市”的同时,可以偶遇大卫雕像。
满城都是咖啡香,却会让人沉醉在瓯江淌过的山水风情里。
所以有人才说,这小城浪漫极了。
青田瓯江边。图作者:小红书博主 @野生月亮🌛
不是说让人假装在欧洲的浪漫,而是青田人看过世界后回归故土,重塑家园的浪漫。
他们把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与江南传统的美好融合,成就了青田独一无二的气质。
路上有蓝色微巴,来来往往流动着青田人的日常。
超可爱的小绿车,招呼着人们。
投下几个硬币,就能一股脑儿地冲进浑身上下都「欧里欧气」的青田里去。
青田图书馆。图作者:小红书摄影旅行博主@Jason到处晃
前不久,一群青田人带着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石雕,在西班牙亮相。
这算是一项祖辈留下来的传统手艺了。
很多人初识青田,或是第一次到青田,大概都有这样的疑惑:
藏在山里青田,是怎么闯出去的?
这就不得不说,有名的青田石雕。
©视觉中国
追溯到六朝(221—589)时,青田石雕被发掘,受到了文人墨客的爱。
从小众到大众,明朝中期广泛用于图章的篆刻、治印。
并与书法、美术结合,巧夺天工,“图书石”被用来形容青田石。
乾隆80寿辰,还收到了官员进献的60枚青田印章,后作为国宝收藏于宫中。
这让小城里走出来的工艺,越来越尊贵。
青田人也牢牢抓住机会,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卖力吆喝。
一度引得不少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爱不释手。
其中有个小插曲。
因为语言不通,而赚到钱的青田山民很多。
比如1890年,山口陈元丰在普陀山、天台卖石雕时,靠打手势表示价钱,如伸出五指,意为卖5元,日本人以为是卖50元,因喜欢而成交。
也由此让如陈元丰一样的青田人,纷纷踏上了携石闯天下的路子。
近邻日本,成了青田石雕最早光顾的国家。
18世纪后,在中欧贸易和欧洲启蒙运动的大背景下,青田人瞄准了欧洲的“中国热”潮流。
开始大胆地走进欧洲,后来抵达美洲。
尽管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资金短缺,但不放过任何能让自家石雕亮相的机会。
有数据显示,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青田人就曾有8次将石雕打入了国际赛会。
其中就有1899年的巴黎赛会、1905年的比利时赛会,和1915年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用现在的话说,倔强的青田人带着倔强的美石头,在欧洲可是“杀”疯了。
谁也没想到,江南深山的石头,让曾经挑着扁担走四方的石匠们,凿出了个横跨五大洲的华侨传奇。
看到过一句很动人的话:当年每个出洋的青田汉子,包袱里都藏着这样的“铁笔”。
它们后来,成了唐人街最坚硬的乡愁。
如今,在青田的石雕博物馆,中国唯一的石雕文化专业博物馆,记录着青田人走过的这条“艺术长河”。
6000年石雕历史,远远大于青田人闯世界的岁月,但却塑造了他们最“硬挺”的底气。
如果说石雕工艺敲开了欧洲的大门,但真正让青田人扎根的,是他们抓住一切机会用实力说话。
在欧洲小镇开中国超市,开出了百亿市场。
开餐馆,做服装加工,还有理发、摆地摊,甚至于靠“三把刀”(菜刀、剪刀和剃刀 )白手起家。
每一次离家远行,都是一场豪赌。
堵对了。
回头看,当年的欧洲人可能怎么都想不到,如此拼的青田人在国外卷天卷地,最后只把欧元和咖啡、火腿、红酒,和优雅带回了江南老家。
成就了如今青田,富有但闲适的小城模样。
有人称它为「小欧洲」。
但只有青田人知道,在一个晴天的夜晚,漫步瓯江之畔有多爽。
经过凯旋门风格的桥头时,
望向不远处,那庄重的圆顶、矗立的钟楼和雕花的阳台。
不被定义的江南老家,才是青田吧。
来源:那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