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许娣给内娱演员敲响“警钟”,陈道明说的话终于应验了。
新剧《我的后半生》开播之际,有多少观众是冲着张国立和梅婷去的?
没想到追着追着,笑点全被“孙宝琴”这个“作精老太太”承包了。
别人举行葬礼,庄重严肃。
她倒好。
葬礼进行一半手机响了,铃声还是不符合场合的《好日子》。
把亲家公气得当场晕倒。
看了开头就知道,她的“作精”名号是怎么来的,不少观众对她又气又恨。
可奇怪的是,这届观众心态那是相当好,大家并没有把对角色的愤怒转化成对演员的迁怒,只一味地夸赞许娣演得太真实了。
能得到观众这样的认可,许娣老师这波操作,妥妥地又打出一副王炸啊!
其实啊,在很多观众的印象里,许娣老师那就是妥妥的“妈妈专业户”。
她演过半个娱乐圈明星的“妈妈”,每个角色都被她演绎得入木三分。
《大丈夫》里,她是对李小冉饰演的女儿掏心掏肺,时时为她遮风挡雨的慈母王慧娟。
《小丈夫》里,她是50岁的年纪,40岁的长相,30岁的打扮,十多岁的说话行事作派的俞飞鸿妈妈姚美娟。
《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里,她是处处刁难童谣这个儿媳妇的“恶”婆婆王喜贞。
《我的前半生》里,她是“刀子嘴豆腐心”,穿着鲜艳的衣服,涂着大红唇,走路都带风,有点爱慕虚荣,又特别疼爱女儿的薛甄珠。
不同的是人设,相同的是许娣对角色的拿捏。
给谁当妈妈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妈妈,都有着笑中带泪的人生。
从这些角色中,我们能看到许娣老师戏路超广,不管是市井小民,还是知识分子,她都能轻松驾驭。
她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用自己精湛的演技,赋予每个角色独特的生命力。
然而,许娣老师能有今天的成就,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许娣,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打小就和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彼时?
她最大的兴趣就是抱着话匣子听《智取威虎山》,
激昂的旋律、精彩的唱段,让她听得如痴如醉,还会跟着广播咿咿呀呀地学唱。
虽然年纪小,很多词都咬不准,但那股子热情丝毫不减。
1975 年,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有曲剧班招生了!
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到了招生现场,17 岁的许娣紧张得不行,手里紧紧攥着准考证,汗水都把准考证浸湿了。
为啥这么紧张呢?
因为当时的她,其实对戏曲了解并不多,连最基本的 “生旦净末丑” 都分不清。
可骨子里就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让她灵机一动,临时跟人学了段《平原作战》,顺利拿到了录取通知。
进入戏曲学校后,她才知道学戏没那么简单。
每天天不亮,她就得起床练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那些单调的发音练习。
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得反复琢磨,做到精准到位。
日子一天天过去,她在戏曲领域渐渐站稳了脚跟,成了一名出色的评剧演员。
先后在1988年和1997年,斩获了“青年戏曲表演优秀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
可她的人生,似乎按下了暂停键。
不是因为事业,也不是因为家庭,而是因为身体。
40多岁的她,迎来了这个年纪最大的挑战。
更年期。
白天提不起精神,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情绪一会低落,一会暴躁如雷。
就连她自己,都快不认识自己了。
是丈夫的陪伴,让她慢慢走出了这段痛苦的人生。
而她,也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以前的自己,被剧团安排的密不透风。
经历了一场大病,她想给自己留一点“呼吸”的空间。
于是,她递上了辞呈,从曲剧演员转为电视演员,把精力投入到更加自由的影视剧创作中。
一人主内,一人主外。
丈夫负责家里的一切,她拿着行李辗转在各个城市之间。
直到这时,她才发现从舞台转向影视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9年青年电影展的闭幕式上,海清作为颁奖嘉宾,上台给演员颁奖。
可奖颁完了,海清并没有下台。
而是呼朋唤友,叫上了宋佳、姚晨等女演员,站在话筒前向诸位同行哭诉。
声称40+的女演员,在市场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甚至,连好的剧本都接不到。
所以,她用“便宜好用”这样的词来推销自己,希望台下的导演们多给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一个机会。
由此可见,年龄大在演艺圈是劣势,可许娣却把年龄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至于原因?
大概是她比别人更努力。
隔行如隔山。
单单是表演方式,舞台演员和电视演员就有着巨大的差异。
同时,也是她必须跨过去的挑战。
开始接触影视剧,完全摸不着头脑。
在镜头前,总是不自觉地带着戏曲表演的痕迹,这让导演很不满意。
但她没有放弃。
虚心向导演、其他演员请教。
只要有机会,就会去影视剧拍摄现场观摩学习,细心观察别人怎么表演。
就连接到的角色,都是一些镶边配角,有的角色甚至只有几句台词、几个镜头。
可她没有因为角色小就敷衍。
每一个角色,都会认真研究剧本,分析角色的性格、背景。
她说:
“演员是人塑造人的艺术,不仅是角色外形,更重要的是塑造角色的灵魂。优秀的演员,首先要做个好人。纯粹的灵魂才有可能塑造出无瑕的角色”
为了演好一个只有几场戏的妈妈角色,专门去观察身边那些妈妈们的生活状态。
看她们怎么说话、怎么做事、怎么和孩子相处,不断调整自己的表演细节。
随着经验的积累,她的演技越来越精湛。
接到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慢慢在影视圈崭露头角。
可以说,她在演艺道路上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汗水。
命运,也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当初,那个为小角色皱眉头的演员,不仅拿到了“白玉兰最佳女配”的荣誉,还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荧幕中的她,是个显眼包。
演什么角色,都能被观众一眼看到,牢牢记住。
可现实中的她,却是个低调的人,很少在公众场合谈论自己的私人生活。
红毯没见过她,综艺没见过她,直播没见过她。
就连丈夫、孩子都鲜有人知。
看了戏里戏外的她,才发现早年陈道明,接受采访那句话的含金量有多高。
他说:
“演员跟观众交流的唯一平台就是人物,就是影片,过多的在影片之外吵吵嚷嚷,不是演员的责任,不是演员的义务”
显然,她做到了。
在日入208W的娱乐圈,似乎成了一些明星的“世外桃源”。
为所欲为。
恶意炒作,私生活混乱,数字演员等层出不穷的丑闻。
而她踏入演艺圈的经历,也给内娱敲响了“警钟”。
半路出家。
非科班演员。
不是专业演员的演员,却能秒掉其他的专业演员,在上海电视节拿到“白玉兰最佳女配”,不知这种现象是好是坏?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