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半马赛制有何不同?跟随记者镜头一探究竟
更新于:2025-04-19 08:39:30
4月19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参与联合主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在北京亦庄举行。目前,赛事组委会已正式公布赛事规则,机器人跑马拉松有哪些不一样的规则?
在起跑站位时,参赛机器人将按“Z”形排成2列,同一列机器人前后垂直间距为3米。依次发枪起跑,每个参赛机器人出发时间间隔1分钟,原则不超过2分钟。参赛机器人须在专用赛道内进行比赛,机器人间距应控制在1米以上,且不得妨碍其他参赛机器人的正常行进。赛道左侧道路为赛事保障道路。含领跑员在内每支赛队最多可安排3名参赛选手同时进入赛道,赛道内还将设置若干补给站,赛队可在补给站内更换电池、机器人和进入赛道的比赛选手。

2025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机器人竞赛组副组长 王国林:因为一块电池很难实现全程奔跑下来。所以说对于赛队需要更换能源的需求,我们参考了F1赛车的方式,提供它的备用电源。通过这样的作业方式,来提升机器人在整个半程马拉松赛跑中的奔跑能力和奔跑距离。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设裁判长、主裁判、随行裁判。比赛过程中将由裁判长为每个参赛队伍指派一名随行裁判,佩戴具备录音、录像功能的记录仪,全程跟随参赛队伍。赛队更换机器人或更换电池需要向随行裁判示意,并经随行裁判同意后进行换电、更换机器人的操作。机器人通过起点线时开始计时,通过终点线时停表,机器人成绩为比赛计时与罚时总和。最终,将依据赛队名次高低,评定冠军、亚军、季军。并安排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等专项奖。
2025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机器人竞赛组副组长 王国林:通过这样的奖项设置,能够通过多维度去综合评价一个机器人的能力,在这个平台上去综合展示自己的能力,也是告诉所有观众,不是唯成绩论,不是跑第一名就是最优的机器人,跑得差一点就不好。因为机器人是一个平台性的能力,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多维度的奖项去综合评价一个机器人的能力,更加了解我们国家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发展情况。 这两天,参加本次比赛的参赛队伍已经陆续抵达赛区,跟随记者镜头,去参赛人形机器人集结的园区看一看。
记者在北京亦庄的智慧电竞园区看到,这里如同运动员村一样,所有人形机器人参赛队伍都已抵达并进行休整测试工作,园区内为机器人提供了多样的保障场景。

总台记者 张河运:我们看到在运动员村里有这样一个机器人的坡度训练区,由于这一次半马实际的赛道会有一些小小的坡度,但是对于这些参赛的人形机器人来说,去到实际的比赛场地进行测验并不方便。但是在园区,在运动员村里就可以实时进行坡度训练。在整个运动员村的中心区域,有一大片的区域就是机器人的测试区。
2025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组委会保障组负责人 史俊陆:在这个场地内,我们做了一个四五百米的测试赛道,可以供机器人做测试,有坡,有平地,有弯道,可以满足机器人不同状态的测试。
总台记者 张河运:人形机器人在进行测验的时候,对于充电的需求是非常高的,所以这一次组委会非常贴心,在运动员村设置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玻璃房,在里面人形机器人可以充电,并且进行相应维修。参赛队负责人 李清都:这些参赛队员一来之后,住宿、吃饭各方面安排特别好,而且提供这么好的场地,去做一些验证准备工作。总台记者 张河运:我们现在来到了园区的公寓楼,和运动员村的运动员公寓一 样,所有参赛的人形机器人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存放区,再往前看,几乎每一个团队都有属于自己的公寓。总台记者 张河运:人形机器人在自己所处的房间里都是怎样休息的?
参赛队工程师 王羽琪:本来是应该用移动吊架吊住它,但是我们这个吊架比较大,进不了电梯,现在是加一个工装,加一个支撑的杆支撑它,这就是它的休息状态。总台记者 张河运:我们还看到其他机器人的团队都在这同一个楼层。在这个机器人独属的房间里,都会做哪些工作?
参赛队负责人 刘福强:检修,检修一下电器的线缆有没有损坏,还有检查电池的电量是否足够。总台记者 张河运:比赛当日,所有参加比赛的人形机器人团队都将从这里前往比赛场地,预祝他们能够在那里取得好成绩。(总台记者 王胜东 张河运 周逸飞)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