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来想象一个画面。你拿着手电筒,往远处照,光线像个圆锥形的水花,从手电筒嘴里喷出去,越远越散。科学家管这叫光的“扩散”。为啥会散?因为手电筒的光源是非相干光,波长五花八门,像一群不听指挥的小孩,撒欢儿往四面八方跑。光子们跑得越远,覆盖的面积越大,能量就被摊得越薄。打个比方,你往桌上撒一把芝麻,近处芝麻密密麻麻,远处就稀稀拉拉。光也是这道理,离得远了,亮度自然就弱了。
想知道这有多夸张?咱们来算一笔账。假设手电筒的发光强度是1坎德拉(这是光的强度单位,相当于一盏普通蜡烛的亮度),在1米远处,照亮的面积是1平方米,亮度是1勒克斯(照度单位,1勒克斯大概是月光下的光亮)。可到了10米远,照亮的面积变成了100平方米,亮度就只剩可怜的0.01勒克斯。100倍的面积,亮度却只有原来的百分之一!这还不算完,光子在路上还得跟空气里的灰尘、水汽打交道,这些“小拦路虎”会吸收或散射光线,让光更显黯淡。所以,你觉得光“跑不动”,其实它还在跑,只是跑得太散,肉眼压根儿看不见。
这时候你可能想问,探照灯咋那么牛?那光柱能冲上天,照个几公里都不带眨眼的!没错,探照灯的发光强度能达到几百万坎德拉,堪称光的“巨无霸”。它能照那么远,一来是因为光源强,二来是光束更集中,像把光子们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可即便如此,探照灯的光也会随着距离变弱。比如在3万英尺高空,探照灯的光依然能打到地面,但照亮的范围大了,亮度自然就稀释了。你站在远处看,觉得光柱到头了,其实光子还在往前冲,只是你看不见罢了。
想验证这点?去沙漠或极地试试!那儿空气干净得像块水晶,光传得远,星星看起来都格外亮。科学家说,干燥纯净的空气能让光传播几百公里,难怪天文台都爱建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可咱们平时生活的城市,空气里灰尘水汽一大堆,光想跑远?门儿都没有。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你有没有试过把手电筒凑近墙照?墙上那块光斑亮得晃眼,可范围小得像个煎饼。把手电筒拿远点,光斑变大了,亮度却像被稀释的果汁,淡得不行。这就是光能量的取舍:要么亮一点但范围小,要么范围大但亮度低。你可以用手电筒试试,保管你玩得不亦乐乎。
这时候你可能好奇,光跑远了到底去哪儿了?其实光子从没停下脚步。它们要么跑进宇宙深空,要么撞上物体被吸收或反射。比如你拿手电筒往天上照,光束看着像断了,其实光子还在往外冲,直到撞上云层、尘埃,或者干脆飞出大气层。科学家做过实验,在真空里光能跑无限远,因为没东西挡路。可惜地球上哪有真空?空气、雾霾、树叶,个个都是光的“路障”。
再多说一句,光的传播还有个“平方反比定律”,听着高大上,其实特简单。距离翻倍,亮度就变成原来的四分之一;距离加十倍,亮度就只有原来的百分之一。这定律冷酷得很,告诉我们光越跑远越吃力。所以下次你拿手电筒照远方,别怪它不给力,它已经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