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壁虎真神奇,机械臂双目视角曝光,天宫空间站舱外作业全揭秘
更新于:2025-04-06 01:53:59

说到太空探索,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宇航员出舱行走的画面,或者是航天器在无垠宇宙中穿梭的场景。然而,在这背后,有一位“隐形英雄”在默默支撑着整个空间站的运行——那就是天和机械臂。

天和机械臂是天宫空间站上外部活动的重要设备之一,承担着多项关键任务,包括舱外状态监视、实验舱转位、捕获并转移货运飞船载荷,甚至在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时提供辅助支持。简单来说,它就像空间站的“第三只手”,不仅灵活,还力大无穷。

机械臂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就是舱体表面的爬行转移。也就是说,它可以像壁虎一样在舱体外部“爬行”,完成各种任务。天和机械臂被称为“大臂”,它的主体结构由两根臂杆组成,完全展开后长度达10.2米,七个关节赋予它类似人体手臂的活动能力。可别小看这条机械臂,它虽然只有700多公斤,但承载能力却高达25吨,相当于轻松搬起一辆满载的大型货车。

为了让这条机械臂能够灵活作业,它采用了肩部3关节、肘部1关节、腕部3关节的配置方案。肘部的俯仰关节让它能灵活转动,而肩部和腕部的回转关节、偏航关节、俯仰关节则确保了它的精准动作。这样的设计不仅保证了它的灵活性,也使得它在舱表爬行时可以自由调整姿态。

为了确保精准度,天和机械臂的关键部位都配备了监视相机。近日,官方公布了一段舱表爬行的视频,视频画面正是来自机械臂腕部的双目相机测量装置。这些相机不仅能提供精确的视觉信息,还能帮助机械臂执行复杂的对接任务。事实上,它的两端分别配置了“目标执行器”,可以与空间站表面分布的“目标适配器”对接。一旦对接完成,机械臂不仅能牢牢抓住目标,还能实现信息、电力传输,这就像是它的“手”能与各种设备无缝衔接,真正做到“拿得起、放得下、还能充上电”。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目标适配器”不仅安装在空间站舱体表面,还可以安装在需要搬运的物体上,比如货运飞船。就拿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来说,它的前锥段就安装了目标适配器。在天舟二号完成任务后,机械臂将进行一次转位试验,届时它将先爬行至核心舱的小柱段天顶方向,与天舟二号的目标适配器对接,然后进行转移操作。这一试验的成功,将为未来空间站的高效运作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当然,机械臂并不是自主工作的,它有两种操作模式。一种是地面遥操作,也就是说,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远程操控机械臂执行任务;另一种是舱内航天员在轨操作,他们可以通过控制台精确操控机械臂,确保任务顺利完成。例如,在之前的一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中,机械臂便以“地面遥操作”模式协助航天员刘伯明完成了舱外作业。而在核心舱内,航天员聂海胜则随时监控机械臂的操作情况,以便在发生突发状况时进行干预。

如果说国际空间站的机械臂已经是当今航天领域的佼佼者,那么天和机械臂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的承载力、位置精度、姿态精度、最大线速度、最大角速度等核心指标均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而且,它还有一项独特的功能——级联组合。当未来问天实验舱对接空间站后,天和机械臂可以与问天实验舱的机械臂联动,形成一个作业半径达到15米的“超级机械臂”。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天宫空间站的作业能力进一步提升,航天员在舱外的工作也会更加安全高效。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天和机械臂的技术不仅仅局限于空间站,它还可能在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中大显身手。想象一下,在未来的月球基地或者火星探测站中,这种具备强大作业能力的机械臂完全可以帮助宇航员完成各种建设、维修和资源回收工作,大大减少人类在恶劣环境中的暴露风险。

太空探索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由无数个细节共同构成的一场“硬核科技秀”。在这场秀里,天和机械臂就像是一位低调但不可或缺的“幕后英雄”,默默承担着繁重的任务。它不仅提升了空间站的自动化水平,也为中国未来的深空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空间站的建设步入稳定阶段,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未来的深空探测旅程中,这条“超级机械臂”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为人类探索更遥远的宇宙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