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窦文雪
编辑/子夜
“你想要得到什么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能配得上它。”
这句话出自《详谈:左晖》一书,是贝壳创始人左晖的代表性语录之一,他在世时常常对外透露类似的观点,连带着贝壳也给人一种踏实肯干的印象。
但这个印象恐怕要发生转变了。
4月17日晚间,贝壳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及控股股东彭永东拟捐赠900万股A类普通股。
公告显示,在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后,50%税后资金将用于居住行业服务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福利,50%税后资金将用于应届毕业生等租客群体的租房帮扶。
截至4月17日收盘,贝壳报51.95港元/股,据此计算,捐赠金额约4.6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40亿元。
彭永东为何突然捐出这么多股份?他为何能够捐出这么多钱?
这或许与他此前拿了天价薪酬有关。
近日,贝壳发布了2024年的财报,但没有披露高管薪酬。据了解,从2022年-2023年,彭永东以及贝壳联合创始人单一刚的年薪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甚至2022年公司在亏损,却还要拿出超过8亿元给两个人发工资。
左为彭永东,右为单一刚,图源贝壳官网
而贝壳不仅在2024年录得净利润大幅下滑,还没在年报中披露高管年薪,因此外界普遍猜测,未被披露的数字有很大概率会比前两年的还要高。
为什么彭永东如今会被评为“打工皇帝”?他并不是在左晖离世之后仓促上任的接班人,相反的,他在进入链家之前就做过其战略咨询顾问,甚至加入链家之后,贝壳的“做一个中介行业的开放平台”,都是他构想的。
也就是说,他本应是那个最有基因的“贝壳人”。
但事实上,彭永东心中的平台模式还是与左晖希望打造的ACN模式有一定差距,如今的贝壳,抽佣率越来越高,公司针对员工的规则越设越多,但市值和利润却没有因此有更好的表现。
截至发稿,贝壳在美股的市值为230亿美元,相比曾经最高涨超900亿美元的市值高峰,已经跌去了超过70%。
如今,贝壳高管的天价薪酬仍在被热烈讨论,彭永东和单一刚要努力证明,他们配得上这份年薪。
在房市收缩的当下,市场或许本来也没对贝壳的增长抱有太多期待。
财报显示,2024年贝壳实现净收入为935亿元,同比增长20.2%;净利润为40.78亿元,同比下降30.8%;经调整后净利润为72.11亿元,同比下降26.4%。
贝壳2024年业绩报告,图源Choice
但这一年,贝壳没有在财报中披露高管的年薪,这立刻就引发了市场关注。
据此前贝壳发布的财报数据,2021年,贝壳董事长彭永东的年薪是847.8万元,联合创始人单一刚的年薪是685.3万元。
而2022年,两人的薪资分别大幅增长至4.75亿元和3.55亿元。到了2023年,这两位高管的薪酬进一步大幅增长,彭永东拿到7.13亿元,单一刚拿到5.29亿元。
从847.8万元到7.13亿元,单是彭永东一个人的年薪就在两年内增长了大约84倍。
无论从贝壳本身的业绩状况还是国际同行高管的薪酬数据来看,彭永东和单一刚的年薪数目都是不合理的。
在两人的年薪成倍增长的2022年和2023年,贝壳在2022年录得亏损,当年的净利润为-13.97亿元,同比下滑166.27%;在2023年实现了扭亏为盈,净利润为58.9亿元,同比增长了521.5%。
就算不看亏损的年份,彭永东和单一刚在2023年合计拿到了13.42亿元的年薪,占公司净利润的22.78%,也就是接近四分之一。
两个人的超高薪资,也拉高了2023年贝壳高管薪酬总额占净利润的比例,为29.6%。而贝壳的国际同行——美国房地产中介RE/MAX的高管薪酬,也仅占净利润的3%-5%。
面对外界质疑,贝壳解释称高管收入主要来自股权激励。
2023年,彭永东的股份结算金额约7.01亿元,薪资、花红等有1200万元,单一刚股权结算金额5.25亿元,薪资等有385万元。
但在市场环境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贝壳还要用这么高的价格来激励高管,这种说法显然引起外界的质疑。
从贝壳的股权情况来看,造成这样天价薪酬的原因,或与贝壳的股权制度有关。
贝壳采用的是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即一家公司发行不同类别的股票(如A类股和B类股),这些股票在投票权、分红权或其他权利上存在差异。通常是一种确保创始人或管理层在公司上市后仍能保持控制权的手段,体现在贝壳身上,就是高管们在持股比例不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掌控公司大部分的投票权。
据贝壳上市时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5月,公司的第一大股东Propitious Global(左晖家族信托)持股占比23.3%,拥有17%投票权;彭永东持有4.8%股权,拥有22.5%投票权;单一刚持有2.7%股权,拥有10.2%投票权。
而在此之前的2021年7月,因创始人左晖离世,其家族信托Propitious Global就委托百会合伙(彭永东和单一刚分别控制50%)行使所代表的投票权,因此彭永东和单一刚合计拥有公司49.7%的投票权。
正是因为如此,彭永东和单一刚才有了获得高薪酬的可能,也从职业经理人成为真正的公司掌控者。
实际上,这种同股不同权的架构,对于上市前持有权益相对较低的创始人或核心管理团队很有优势,能够帮助其避免恶意收购以及短期股东干扰决策等问题,有利于公司长期的战略稳定。
但其风险也很明显,比如当创始人出现决策失误时,小股东将无法与其制衡,再如管理层投票权过高,也可能导致管理层人员在决策时优先考虑自身利益而非股东回报。
图源贝壳找房官方微信公众号
从这点往回看,在2022年5月,贝壳港股上市前几天,贝壳做了一次股权激励,激励的对象就是彭永东和单一刚,他们分别获得了7182万股和5387万股激励,行权价较市价低62%,总价值达37.75亿港元,且无业绩对赌条件,允许每年解禁一部分,5年内全部解禁,这基本相当于白送,且金额巨大。
这个行为当时就引起了不少质疑,且从这个解禁时间看,这几年,彭永东和单一刚还能通过解禁股票获得天价收入。
很明显,如今贝壳的情况并不乐观,是否还应该用股权激励来让彭永东和单一刚继续拿天价年薪,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
2021年的贝壳,经历了最“水逆”的一年。
前一年的2020年,贝壳在纽交所完成上市,当天股价大涨87.2%,收盘时市值达到422亿美元,接近3000亿人民币。
贝壳的全盛时代也是在这一年,2020年贝壳全年成交额(GTV)为3.5万亿元,同比增长64.5%;全年营收705亿元,同比增长53.2%;全年净利润27.78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57.20亿元,同比增速达245.4%。
图源贝壳找房官方微信公众号
但这一切,都在2021年5月左晖离世后变了。
那个时候的贝壳不仅要度过失去灵魂人物的过渡期,还面临着疫情反复、楼市行情下滑的困境,又遭到了浑水做空、经历了反垄断风波、股东接连减持等等。
彼时临危受命的彭永东,几乎是贝壳掌舵者的最佳候选人,他是贝壳在链家时期的元老级人物,又曾是链家线上化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他经历过贝壳在2014年短暂上线时的失败,又全程跟进过贝壳的重启。
彭永东身上的气质也和左晖有一点相像,他们都是实践派。比如在重启贝壳的之前,彭永东决定先打磨一年,并选择了郑州、徐州等城市做试点,尝试过纯轻资产、轻重结合等模式,最终才敲定了轻重结合的模式。
但相像不等于相同,两人的出身不同也导致了在管理风格上的差异。
有前贝壳总部员工在左晖离世后的一年左右向中国企业家透露,“S(彭永东)是做战略出身的,身上的互联网气质更为明显。相比老左更重人情味的一面,S更多展现出了理性和技术男的特质。”
掌门人更迭,一定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变化,贝壳虽然也在延续左晖曾经的愿景,但整体的气质已经变了。
左晖实际一直希望将贝壳打造成为ACN模式,即建立一个经纪人合作网络,其本意是为了打破信息垄断,通过将房产交易链条拆分为多个角色,比如房源录入人、房源维护人、客源转介绍人等,每个角色根据贡献获得相应的佣金分成。
曾经,ACN模式给北京链家的效率带来了质的飞跃。2017年,北京链家平均每一笔交易有6个经纪人参与服务,人效几乎达到了市场第二名的4倍。
然而,这种为行业“赋能”的模式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已经变成了“吸血”模式。
彭永东上任后的2021年10月,贝壳就开启了一次大规模裁员,先向一线房产经纪人开刀,曾经一笔交易有6个经纪人参与的情况或许在此时就被打破了。
进入2022年,贝壳又在3月和5月进行了两次裁员。据当时的报道,有多位来自不同部门的贝壳员工称,平均下来,这段时间贝壳各部门的裁员比例已达50%。
员工数目的大幅减少,意味着贝壳不想再大度地做资源共享,而是想要尽快度过行业低谷,实现降本增效。
除了裁员,贝壳也在从买卖双方抽取高额佣金,有加盟商向媒体透露,目前贝壳每单交易抽取12%-18%的平台费,门店还需按月缴纳系统使用费,哪怕没开单也照收不误。
贝壳也不是第一次被曝出抽佣费高。去年7月,南方都市报报道称,2024年广州南沙区新房佣金抽成比例上调至23%,导致加盟商利润锐减30%。
在社交平台中还能看到不少来自贝壳一线销售人员的“怨声载道”。有自称是贝壳员工的用户称,“原来不是卖房子不赚钱,是我们不赚钱。”也有同行业的人员表示,“幸亏当时没有选择去链家,实在是受不了业绩不好倒扣钱。”
在媒体的报道中,来自员工的吐槽也此起彼伏,有老员工怀念左晖时代,那时候经纪人提成高,福利好,现在新人不开单还要倒欠公司钱。
作为平台,贝壳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无可厚非,但房产交易的过程实则是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人是更重要的。
当过多的佣金抽成增加了加盟商的心理负担,就很可能导致因成本传导产生的负面影响,作用在消费者身上。
比如黑猫投诉平台显示,贝壳涉及捆绑销售、强制收费的投诉超2800条,消费者反映中介费隐藏贷款服务费等的情况颇多。
这些或许就是贝壳提高了佣金,却还是录得业绩下滑的原因,贝壳最终还是离左晖的理想中的样子越来越远了。
对于贝壳而言,如今最重要的任务仍然是如何提升主营业务的业绩,同时如何跑通第二曲线。
而在对第二曲线的选择上,目前贝壳也仍保留着左晖当时的考量。
在2015年,左晖就曾有意家装业务,并和万科一起成立万链装饰(后为被窝家装),后来万科离场,目前该业务仍在贝壳找房网站上保留。
贝壳团装实景样板间,图源贝壳找房官方微信公众号
2021年,贝壳正式提出“一体两翼”的战略,其中一体即为房产经纪,而两翼中就包括家居家装业务贝壳整装,另一项为租赁业务惠居。
2023年,贝壳又将“两翼”增加为“三翼”,开辟了第三条——贝好家住宅开发业务线。试图逐步从传统的房产经纪服务平台,转型为一个综合性的居住服务提供商。
在2024年的财报中,这“三翼”也成了贝壳全年收入增长的原因。
财报显示,贝壳在2024年家装家居、房屋租赁服务等新业务合计收入约316亿元,同比增长64.2%,占总营收比例33.8%,同比提升9.1个百分点。
其中,贝壳的家装业务在2024年实现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36.1%;贡献利润同比增长44.3%至45.4亿元,贡献利润率提升1.75个百分点至30.7%。
关于增长原因,贝壳在公告中表示,该变动主要由于房产交易业务与家装家居业务之间在获客及转化的协同效应带动了订单增加,新零售如定制家具、软装家具和电器等的贡献增大,及交付能力提升带动交付周期缩短。
其余“两翼”也呈现了不错的增长态势。
公司的租赁业务全年收入为143亿元,同比增长了135%;新兴业务及其他全年收入为25亿元,同比增长了8.8%。
租赁业务的主要载体“省心租”,在2024年实现了在管房源规模的提升,截至2024年末,省心租在管房源规模超过42万套,落地上海、北京、成都等十余个城市。
第三条赛道即新兴业务“贝好家”在2024年12月中旬拿下了首个合作新房项目,即电建地产在北京推出的长安华曦府,开盘2.5小时实现首推所有房源售罄。
去年,彭永东团队还曾斥资25亿元拿下4块地,分别位于西安、成都、上海、杭州。其中成都、上海的地块,贝壳将自主操盘。
贝壳也首次在年报中对贝好家的业务做了单独介绍,目前该业务已经开始向全国的重点城市布局。
图源贝壳找房官方微信公众号
但在亮眼的成绩单背后,贝壳在第二增长曲线上仍然还在摸索阶段,没有一项业务能撑起“半边天”。
三项业务在总营收的占比仅为33.8%,如果拆开看,每一项的占比就更少了。
此外,这三条赛道的拓展都有难点。以家装为例,在对家装公司的收购上,其曾在2023年10月公告称将以约15.5亿元收购爱空间,进一步丰富贝壳的家装品牌和产品矩阵,但去年12月,该项收购被宣告终止。
也有消费者很排斥在看房的过程中过多与家装公司挂钩。比如黑猫投诉平台中也有消费者投诉称,贝壳存在将用户个人信息转售至家装公司的情况。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贝壳的面前还是横着千重山,“一体”百废待兴,“三翼”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便彭永东已经拿出了900万股捐赠给居住行业服务者及其家庭成员,用于应届毕业生等租客群体的租房帮扶,但这部分捐赠能为公司的业绩带来多少提振,尚未可知。
左晖在世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难而正确的事”,贝壳利润跌、高管赚的情况,是时候要改变了。
(本文头图来源于贝壳找房官方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