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十年前,我家厨房最热闹的角落准是那台电磁炉——早上热牛奶、中午涮火锅、晚上煮泡面,几乎承包了全家的日常。
那会儿小区里随便敲开一家门,十有八九都摆着台电磁炉,毕竟“插电就能用、加热快还安全”的标签,谁听了不心动?
可现在再看,它早就被塞到橱柜最底层,落了层薄灰。
不止我家,身边朋友聊起厨房电器,“电磁炉”这个词都快成“时代眼泪”了。
曾经红极一时的它,咋就突然没人用了?
想当年,电磁炉可是厨房界的“顶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它的年销量直接冲到3.1亿台,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的“标配”。
那会儿它的优势太明显了——加热快到烧壶水比燃气灶快1/3,热效率高达90%以上,比传统燃气灶节能40%;没明火没煤气泄漏风险,租房党、小厨房用户用着特省心;还能蒸煮炖涮“全能打”,连定时、预约这些智能功能都配齐了,简直是“厨房小白救星”。
可风水轮流转。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电磁炉销量暴跌至2100万台,同比下降15.3%;市场规模也只剩62亿元,2023年更是同比下滑17.1%。
曾经被捧上神坛的“厨房神器”,如今却被电陶炉、集成灶、多功能电火锅等新电器挤到边缘,甚至有网友调侃:“现在谁家用电磁炉,都得被问一句‘你家还没换电器啊?’”
要说电磁炉为啥“失宠”,不是用户喜新厌旧,实在是它的硬伤太扎心。
第一伤:火力不够,做不了“中国胃”爱的菜。
咱中国人做饭讲究“大火爆炒”,锅气一上来,菜才香得勾人。
可电磁炉的功率大多在2000W-3000W,而燃气灶主流火力是4.5kW-5.2kW,差了近一倍。
炒个青椒肉丝,电磁炉的锅半天热不透,肉一倒进去就粘锅;想煎个外焦里嫩的牛排?
温度上不去,煎出来软塌塌的,完全没那味儿。
第二伤:挑锅挑到“逼疯人”。
电磁炉全靠电磁感应加热,只认铁、不锈钢这些能导磁的锅具。
家里的铜锅、铝锅、珐琅锅,甚至玻璃碗,往上面一放直接“罢工”;连球形底的传统炒锅都用不了,非得换平底的。
我朋友就吐槽过:“为了配电磁炉,前前后后买了3口锅,结果现在电磁炉不用了,锅也跟着闲置,白花钱!”
第三伤:控温“玩虚的”,做饭全靠“赌”。
电磁炉面板上显示的温度看着挺专业,实际根本不准——温度传感器装在面板底下,测的是面板温度,和锅里的真实温度差着十万八千里。
煮个粥,显示100℃了,掀开锅盖还咕嘟咕嘟冒着泡;炖个肉,怕煮老了调低温,结果肉都炖散了还没入味。
更糟心的是,加热不均匀,锅底中间热得快,边缘凉得慢,稍不注意就糊锅,不粘锅的涂层都能给蹭掉。
第四伤:辐射+噪音,用着“闹心”。
虽然电磁炉的辐射在国标范围内,但家里有孕妇、小孩的,谁不犯嘀咕?
我表姐怀孕那会儿,全家直接把电磁炉“请”出了厨房。
更烦的是它工作时的“滋滋”电流声,和油烟机一叠加,厨房跟“工地”似的,做饭本来是件放松的事,结果越做越烦躁。
除了自身硬伤,电磁炉还赶上了“对手如云”的时代。
现在的厨房电器,个个都“卷”出了新高度——电陶炉不挑锅具,还能模拟明火;集成灶“炒菜+吸油烟”一步到位,厨房干净得能照镜子;多功能电火锅能涮能烤,周末约朋友聚餐超方便;电蒸锅更是“懒人福音”,预约好时间,起床就能吃热乎的包子。
这些新电器各有各的“绝活”,把电磁炉的“全能”优势彻底比了下去。
其实,电磁炉的衰落,不是它不够好,而是我们对“好厨房”的要求变了。
曾经我们需要的是“能用、省钱、安全”,现在我们想要“顺手、省心、有仪式感”。
就像网友说的:“以前图方便用电磁炉,现在做饭是享受生活,谁愿意被它的破毛病折腾?”
不过话说回来,电磁炉也不是完全没市场——租房党、小厨房用户、偶尔煮个泡面的单身族,它还是实用的。
只是对更多追求品质的家庭来说,它的缺点实在盖过了优点。
厨房电器的变迁,其实也是我们对“好生活”定义的升级——从“能用就行”到“用得舒服”,从“功能单一”到“精准适配”。
或许未来,电磁炉还能靠技术升级“逆袭”,但至少现在,它确实该给更懂用户的新电器“让让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