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物的记忆总是绵长的,味觉的美妙也总是能让人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这里所呈现的快乐画面,哪一张更能打动你呢?
食物与人本就无法分割。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这么简单,食物里所蕴含和联结着的往往是更深层次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因此,拍下寻常美食和享用美食的普通人,总觉得要比一幅幅后期制作精良的美食广告照更能激发起人对食物、对家庭、对家乡的浓浓情感。
中华美食与传统节日和农历节气是分不开的。正月十五吃元宵、汤圆,清明时节做青团,端午节要包粽子,中秋佳节吃月饼……食物往往化身为节日里人们的一种情感寄托与仪式感。拍摄者可充分利用好这些传统节日的契机,用镜头来体现人们入乡随俗,通过美食的制作与品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再结合当地美食文化特色,如传统服饰、节日装饰等文化和民俗元素,给作品增添一层美食文化的深度与厚度。
一般来讲,从美食的原料生产采摘、烹饪制作,到成品上桌,拍摄者可以采用多种拍摄技巧,来捕捉人们在准备、烹饪或享用美食时的精妙瞬间,以传达食物给人带来的美好体验,呈现人与美食的深层次关系。
首先要善于运用特写镜头。通过特写镜头来表现食物本身的细节和吃喝的细节特征。一方面可展现烹饪美食过程,捕捉食物制作时的动态,比如融化的油脂、燃烧的灶火、倒入油锅的瞬间、四溢的蒸汽、流淌的汤汁、过筛的米面等,勾起观看者的食欲和饥饿感;一方面可呈现食客惊喜、满足、愉悦、专注的表情,关键点是抓住一些动态特征,比如啜、舔、吸等嘴部典型动作来展现美味诱人;还可以结合人物面部表情,比如闭着眼很受用的样子,紧盯着食物两眼放光的眼神,不由自主张开的双唇等,用特写来展现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细节和人的那些可爱的吃相。
其次要善于转换视角、变换焦距和焦段。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拍摄角度,选择俯视、仰视或平视,可以使用广角镜头以增加照片内容的信息量,可用大光圈或长焦镜头来虚化前景,更加突出表现主体。比如用俯视角度展现传统民俗长桌宴的阵势,强调热闹环境和氛围;通过镜头下方竞相伸出或夹起美食的一双双筷子,体现美食好吃抢手等。总之,一切都是为了使照片看起来更有看点,更显生动,更能撩拨观者的味蕾与向往之意。
然后还要善于利用就餐环境,如自然光或人造灯光的恰当运用,来营造享用美食的温馨和快乐氛围。善于将食物色彩与人的衣物色彩、背景色彩和谐搭配起来,以增强照片的视觉效果,使照片有更多看点。善于使用三分法、对称或黄金分割等构图法则来平衡画面,还要注意人物之间的互动,美食离不开人,除了惯常拍摄孩子们对美食喜形于色的样子,拍拍老外饕客对中餐的好奇和喜爱,拍拍老少三代一起分享美食、其乐融融也不失为一种新意。
一度风靡全国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曾出过一本书叫《至味在人间》,字里行间都是与吃相关的充满烟火气的故事。美食饱含着人的智慧与创造,一张好的照片如果能让观者从中品读出食物与人的故事,那就再好不过了。虽然图片在表现力和生动性上似乎跟动态视频相比存在一定劣势,但好在,“一图胜千言”还是我们可以信守和追求的准则。
美味沉浸 岳嵩 摄 点评人:王瑞麟(海南省临高县摄影家协会主席)
点评:作者采用平视视角,精彩聚焦孩童吃食物时的生动瞬间,增强现场的视觉吸引力,人物情态的捕捉自然、真实,主题氛围突出。通过主次处理增强吸引力,人物鲜活、自然的情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周边人物的衬托,进一步展现出了童真和满足情态。
品味蟹黄汤包 刘龙 摄
点评:街拍对拍摄者的观察和瞬间捕捉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画面中几位外国食客围拢吸食蟹黄汤包的情景,在作者恰如其分的镜头处理中得到了真实自然的展现,精彩呈现出了入乡随俗和“品”的生动感。
家乡的婚宴 王斌 摄
点评:高角度俯拍展现婚宴的现场情景,在拍摄角度上注重凸显婚宴餐桌的排列特征,使画面形成独特的结构趣味,达到了生动真实的目的。前景中托盘子大步疾行的服务员作为差异性的“点”,则将婚宴的喧闹忙碌进一步刻画。
蔗园“美容师” 蔡进生 摄
点评:作者居中拍摄,利用两侧密集排布的甘蔗营造蔗园氛围,并形成均衡构图,在透视效果的塑造下,展现出了空间氛围,同时凸显蔗园“美容师”的劳作状态,人物的位置安排恰当,增加了画面的协调感。
芦兜粽 马国泉 摄
点评:作者聚焦局部,刻画人物的手部动作和美食细节,在饱满的构图效果下,使制作芦兜粽的情景得到较为清晰的展现,明亮温暖的光线也为画面营造出温馨的氛围,彰显生活的意趣与传统文化的特点。
“丸”美盛宴 杨柳州 摄
点评:高角度俯拍展现出了别样的形式感,圆形图案异常醒目,成为最主要的趣味元素,围拢在周围的食客则凸显了现场氛围,形式和内容都可圈可点。
吃香肠 钮树合 摄
点评:低角度取景展现人物的高大之感,同时将两个人物置于前景之中,通过前景人物左右的构置和独特的服饰营造画面形式和视觉趣味,处于“缝隙”内的人物忙里偷闲吃东西与整体氛围形成反差。
非遗美食制作·炒辣子鸡 杨青 摄
点评:厨师烹饪的精彩瞬间被作者准确捕捉,燃烧的火焰效果得到了凸显,人物也在火光的塑造下,具有了立体效果,画面充满着中式美食烹饪现场的氛围感,带给观者较强的视觉体验。
香 杨海强 摄
点评:画面在瞬间捕捉上展现出了生动性,尤其是人物正面形态与人群背影的巧妙对比,将人物“吃”的投入状态真实呈现。红色气球的点缀,进一步吸引观者视线,充盈画面的人物,则展现出了满构图的生动效果。
吃西瓜 戴升伟 摄
点评:席地吃瓜的场景被鲜活捕捉下来,不管是人物相似的动作情态,还是在排布结构上的疏密之感,都让画面更具节奏,更加精彩,充满了细节的生动性。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也进一步强化了真实效果。
小“吃货” 金先锋 摄
点评:画面中两位小女孩舔食棉花糖的生动情态在瞬间捕捉下得到了精彩展现,女孩可爱的表情、面对面的情态和相似的服饰装扮等细节处理,既展现出了人物的趣味性,也增强了主题意趣。
聚餐 蒋文洁 摄
点评:瞬间的精彩捕捉是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不管是高角度俯拍带来的丰满视觉,还是小孩们“争”美食的精彩情态,都突出了鲜活的形象和情绪张力,带来了较强的感染力。
品尝 郑建平 摄
点评:一大一小共享美味的瞬间看上去真实生动,丰富的细节和精彩的情态刻画充满了生活的鲜活感,进入镜头的孩童以虚化的局部形态作为前景,增强了现场感,并强化了街头氛围。
长桌宴 刘昀溪 摄
点评:高角度俯拍展现流水席,富有感染力,通过饱满的构图形式,将现场元素的秩序感和丰富的色彩感生动呈现,极具吸引力。这类大场景凸显了独特又热闹的现场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