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村:从凤凰栖处到冬枣新枝
更新于:2025-03-24 11:43:17

本文转自:渭南日报

    岱祠一角

    古民居大门

    岱祠岑楼上的雕刻

    岱祠内重新修建的寝殿和东西厢房

    古民居院墙

  本报记者 李二娟\文 彭一鹏\图

  陕西“一号公路”——沿黄公路大荔段西侧,有一道土塬,当地人唤作“朝坂塬”。塬顶之上,有一座静卧于时光长河中的古村落——大寨村。它犹如一本摊开的线装书,写满了往昔的烟火与今朝的风情,等待有心人细细翻阅品味。

  “大寨村”如何得名?为什么像“土塬隐士”一般,深藏于此?3月10日,记者走进大寨村,尝试用脚步丈量土地肌理间的文明密码,用心去聆听青砖黛瓦中的岁月回响,用文字记录这座古村落的历史和新生。

  夯土残垣溯乡愁

  站在大寨村村口,深吸一口气,微风拂去一路的风尘与浮躁,怀着敬畏之心,踩着青石板拾级而上。褪色的朱漆门楼像一台时光切割机,将时空割裂为两重天地。村外开阔的田野上,现代化机械无休止地作业着,轰隆声和说话声此起彼伏。当“大寨村”三个鎏金大字从头顶掠过,一座青砖灰瓦的明清古村落映入眼帘,在晨光里活色生香。

  村内静谧安宁,耄耋老者背靠墙壁打着盹、树荫下的懒猫把尾巴卷成问号、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着家常。在巷子口,记者见到了72岁的田野文保员李润仓,他被乡亲们称为村史“大字典”。讲起大寨村的前世今生,李润仓如数家珍。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朝邑县城迁至塬下时,精明的商贾们见这里严实安全、有城墙遮挡,纷纷购置房产,置办家业,把县城旧址改造成了泰安堡,寓意“国泰民安”。到了清代,泰安堡升级为大寨村。

  “您看这地形,东眺黄河金腰带,南望西岳莲花座,神话传说里,朝邑可是凤凰的故乡呢!”李润仓介绍道,朝坂塬是两道沟夹着三个寨子,北寨是西周长春宫遗址,大寨藏着东岳庙和金龙寺塔,南寨则端坐着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而大寨村恰似凤凰舒展的身子,东岳庙是凤头,岱祠岑楼是凤冠,南北两寨是收拢的翅膀,连沟壑都像凤凰尾羽般优雅。

  村子东西走向有三条主巷,房屋沿着巷道两边错落分布,富户的深宅大院与寒门的土坯房交错排列。李润仓手指着巷道说:“北巷有荆半社和卫半社之分,巷内陈家大院和严家大院曾雕梁画栋,如今虽只剩部分区域,但飞檐斗拱间仍能想象到当年的气派。中巷则有高氏民宅、何氏民宅和雷家祠堂等,门楣上的砖雕虽已磨损,却依然倔强地绽放着时光的纹路。”

  驻足一处宅院前,热情的主人掀开厚重的木门,一座雅致的中式庭院映入眼帘。经与主人攀谈得知,这座宅院是当年名动乡里的荆氏祖宅。“荆家祖上是商人,那时生意做得大得很,方圆百里的百姓都羡慕得不得了。这梁上的每根木头都刻着荆家印记,前厅后厅分家时拆了,可这厢房的雕花,您瞧瞧多讲究!”李润仓轻抚窗棂、感慨万千。

  在巷子斑驳的夯土墙下,82岁的张佰顺老人望着自家的老宅出神。“记忆中卖货郎的拨浪鼓声,娃娃们的嬉戏打闹声,左邻右舍传出的谈笑声,此起彼伏,两米宽的巷子里热闹得很!如今古村得到了保护,留住了老百姓的乡愁。”

  双壁辉映话沧桑

  跟着李润仓的脚步,从村口步行500米左右,走到村东头的东岳庙。这里原本有山门、中岑楼、东歌楼、长春阁、左钟楼、坐殿、寝殿等宏大建筑群,如今只留下岱祠岑楼独自矗立。

  岱祠岑楼是官方称谓,当地百姓管它叫东岳庙戏楼,下层北面有宽敞的戏台,每有戏班演出,余音绕梁。

  岱祠岑楼,始建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镶嵌在2米高的砖台上。17米高的两层三重檐巍峨耸立,琉璃瓦在阳光下流光溢彩,龙虎斗浮雕栩栩如生。戏台朝北,台面宽敞。楼内十二根不规则木柱撑起一方天地,榫卯结构历经千年仍严丝合缝,其建造手法不禁令人称奇。

  而就在岱祠岑楼的东北方,静静伫立着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金龙寺塔。

  金龙寺塔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八角七层的空心塔身像支巨大的毛笔,在蓝天白云间书写着历史。塔高25米,塔基周长28.48米,直径9.1米。除二层外,各层檐下均有砖制的斗拱如莲花绽放。第二层至顶端东西南北每层留有可进入的塔门,出门可沿塔外檐廊通行。最下层里面北、南、西均有龛洞,东壁有大门,塔内设有砖砌螺旋塔梯,可轮转而上,中有天井,可上下相望。尤其是那悬挂在檐下的40颗铜铃,随风摇晃,叮叮当当,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金戈铁马……

  相传,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率兵从山西蒲州西渡黄河,占领位于北寨子的长春宫,李世民驻兵朝坂崖。有一夜,李世民梦见金龙飞天,霞光飞散,认为是今后自己登基的瑞兆,于是向佛祖许愿:若能如愿就在此处修建金龙宝塔。登基后,李世民修建寺院,年年都要在佛祖生日那天到金龙寺进香。古塔在明嘉靖年间华州大地震中轰然倒塌。后来,朝廷重修了金龙寺和宝塔以安民心。

  1962年,金龙寺塔并入岱祠之内,自此,金龙寺塔和岱祠岑楼便像两位老友,相互陪伴,在岁月里深情对望。1992年,岱祠岑楼、金龙寺塔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的看守,没有人能比李润仓对东岳庙内的一切更加熟悉、更有感情。他抚摸着塔身布满沧桑的砖纹,喃喃说道:“我要好好守着它们,给世人讲述它们的故事,让这些历经风雨的古迹,在时光里永不落幕。”

  百年粮仓织新锦

  大寨村的另一张名片,是与东岳庙隔沟相望的丰图义仓。这是慈禧太后御封的“天下第一仓”。

  经过环境优美的广场,丰图义仓创建者阎敬铭的雕塑矗立在广场中央,背依仓储外城,这位忧国忧民,造福一方的东阁大学士,神情凝重地瞩目远方,让人肃然起敬。

  清光绪八年(1882年),关中大旱,土地绝收,饿死者不计其数。为抵抗自然灾害,以丰补欠,朝邑人户部尚书阎敬铭倡议修建此仓,历时四年竣工,城中城建筑格局。外城依山就势,砖砌周垣,巍峨雄壮,固若金汤。南垣外洞开二门,各为东仓门、西仓门。两个仓门正中高嵌朝邑县令题写楷书“豐圖義倉”石刻大字。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建有仓窑五十八孔,整座仓城可储粮五千二百余吨。当时,与苏州的“丰备义仓”并重一时,驰名全国。虽然历时百余年,如今的丰图义仓依然发挥着它作为一个粮仓的基本作用,此外,还兼具着文旅功能,为后人了解农耕文化及古今储粮工艺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站在仓城墙上极目远眺,万亩良田如绿色的海洋,现代化冬枣大棚像银色的巨龙,特色杂果林点缀其间,好一幅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

  “粮仓系国脉,民心定乾坤。”这句话早已融入了大寨村人的精神血脉。世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农人们,既守护着先人留下的建筑瑰宝,更以新时代的耕耘续写着农耕文明的新篇。目前,全村形成了以冬枣为主导,特色杂果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打工人像羁鸟恋旧林般返乡创业。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1000元。

  “现在种地不比城里差,守着家就能赚钱!”正在给冬枣树吊枝的返乡青年李涛激动地说:“我是2020年建的钢架棚,每年收入七八万元。村上还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我干活更带劲了。”

  在夯实农业根基的同时,大寨村还描绘着“农文旅融合”的蓝图,正在着力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剪纸、花馍、锣鼓等非遗技艺,积极打造‘农耕体验+非遗工坊+民宿集群’一体化乡村旅游线路。”大寨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小峰指着修缮一新的几间明清院落说:“这些老建筑、老手艺是先辈留下的财富,我们要让它们活起来、火起来。”

平和南山古城
平和南山古城
2025-04-13 10:06:37
诗意湿地
诗意湿地
2025-04-13 11:41:20
美丽的哈尔滨
美丽的哈尔滨
2025-04-14 03:25:07
杜鹃花开 青山浪漫
杜鹃花开 青山浪漫
2025-04-14 07:51:51
800余株晚樱盛装迎客
800余株晚樱盛装迎客
2025-04-14 0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