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江南之源”一眼惊艳
更新于:2025-04-14 07:52:36

本文转自:湖州日报

  讲述人:德清江南之源遗址文化公园总规划师潘陶

  我爷爷是湖州人,我是上海人,出生在新疆。根上虽是江南人,但江南到底是何模样,我并没有清晰的印象。在湖州工作的这几年,我真正认识了我的故乡。

  人对故乡总是多几分关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堆意向合作项目中看到了来自湖州的,我就挑了出来。自此,与湖州的缘分越来越深。

  2021年,我在为德清莫干山镇庾街项目做规划时,听说了县博物馆要选新址,受朋友邀请前去勘址后我对这个地方“一见钟情”。当时去看的就是现在在建的江南之源遗址文化公园所在地,这个20平方公里的独特文化地理单元,保存了3000年来未曾更改的劳作繁衍、生生不息的江南样貌。

  其实这个地方一开始不在最佳选址地名单里,但这里太难得了,特别是这儿还有这么多文化遗址,其中瓷之源考古遗址更是凸显了此地江南之源的独特意义。我力荐新博物馆一定要建在这儿,本来以为要“扯皮”一段时间,没想到德清方面听了我的理由,没多久就拍板定了下来。这样的果断与效率,出乎意料,我毫不犹豫接下了这个德清江南之源遗址文化公园项目。

  如何让“一眼惊艳”真正落地成实景?整体规划定位是关键。我花了很多时间了解这块土地,这里的农户、田野、山坡、溪漾……每一处都留下了我的身影,收获不小。我意识到,在这里建博物馆不能只建一个静态的博物馆建筑,这是没有灵魂的。只有将博物馆融入到这里的生态生产生活中,才能赋予博物馆生命与活力,让市民与游客真正看到这块土地的魅力。

  我觉得在这个项目中,一个人的“独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找专业人才奏响一曲“交响乐”。我就像一个“谱曲师”,负责为项目打底定调,召集更多建筑设计师来一起完成这个作品。在此过程中,难免有很多碰撞,因为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理念,谁也不服谁那就大家一起来论证。我们希望所有的建筑都不能太高调,但每个设计师都想让大家“看到”自己,要体现自己的特色,这是很矛盾的。但我们整个团队都在努力,比如博物馆主馆的设计,为了达到要求,设计师把整个建筑往下压,甚至把一层压到了地平线以下,为此还做了极其复杂的给排水设计。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这样的碰撞有很多,但我们尽全力在找平衡,让噪音都能成为设计里一个普通的生活化场景,在共创的过程中得到事业上无法言喻的满足感。整个项目就是打造一个免费的开放式园区,老百姓还在里面生活,这儿是一处乡野又是一块农田,是一个博物馆又是一个旅游景区,还是研学游学的课堂。

  这几年,我几乎一半时间在上海,一半时间在湖州,带了很多朋友到湖州来研学游学,我的两个孩子也在湖州的绿水青山、田间地头中奔走长大。湖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就了我们的事业,而我们这群人也正致力让家乡成为更多人理想中的江南。

  (记者  廖莹  整理)

内有乾坤的诸葛碗
内有乾坤的诸葛碗
2025-03-24 11:43:55
辽契丹文铜鱼符
辽契丹文铜鱼符
2025-03-25 10: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