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遗嘱库发布白皮书:空巢孤寡老人财产多留给非法定继承人
更新于:2025-03-24 11:46:04

3月21日,中华遗嘱库发布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揭示了遗嘱服务领域的新变化。白皮书显示,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连续多年降低,空巢、孤寡老人群体通过遗嘱规划财产的需求上升,很多老人选择将财产留给非法定继承人。此外,遗嘱修改量不断增加,遗嘱动态管理成为常态。

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连续多年降低

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华遗嘱库遗嘱登记保管数量超过35.75万份,立遗嘱人群数量已连续多年增长。对比历年所统计的遗嘱人平均年龄,订立遗嘱人群的平均年龄已连续12年降低,遗嘱年轻化趋势明显。

2021年至2024年间,广东地区(除深圳外,下同)共有42796人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占全国遗嘱订立总数量的25.68%。

近期,无人继承的遗产纠纷案引发社会关注。白皮书还首次披露了空巢、孤寡老人立遗嘱的数据。2024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遗嘱登记总量为40176份,其中空巢老人占比高达60.28%,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空巢老人遗嘱登记量占比超77%。

在空巢老人遗嘱登记量中,33.38%的空巢老人立遗嘱的主要原因为“简化继承手续”,而31.62%则为“避免家庭纠纷”。值得关注的是,11.59%的空巢老人选择将财产留给孙辈等非法定继承人,反映出传统继承模式的突破。

在2024年老年人遗嘱登记总量中,孤寡老人立遗嘱占比5.83%。71.59%的孤寡老人立遗嘱的主要原因是“财产留给非法定继承人”,10.38%则为“简化手续”,另有9.78%选择捐赠公益机构,体现对非亲缘关系和社会公益的深度关切。

具体到广东地区,2024年,订立遗嘱的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分别占全国同类人群的22.90%和20.31%。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认为,这些数据反映出老年人对财富传承规划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也凸显出在复杂的家庭关系和多元的财产形态下,遗嘱作为财富传承工具的重要性与灵活性。“遗嘱,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分配安排,更承载着老年人对家庭关系延续、情感寄托的期望。”

白皮书还公布了港澳台及外籍人士立遗嘱的数据。2024年,549名港澳台及136名外籍人士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遗嘱。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广东已成为港澳市民处理内地财产的重要接口。

遗嘱动态管理呈常态化趋势

从性别来看,近年来女性在立遗嘱人群中的占比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立遗嘱人群中女性占比达59.44%,较2023年进一步上升。

白皮书还显示,未婚不婚、再婚、离异人群的遗嘱登记呈现差异。

截至2024年底,未婚、不婚人群遗嘱登记量达2618份,其中44.65%的未婚不婚者将“照顾父母”列为遗嘱首要目的,另有近8%选择将财产捐赠给公益机构,体现出年轻一代对家庭责任与社会公益的双重考量。

此外,40.25%的再婚者希望通过遗嘱保障父母晚年生活,另有28.24%的再婚者明确提出“防止财产旁落”,折射出再婚家庭对财产分配的谨慎态度及对财产流向的敏感性。“照顾父母”与“防止财产旁落”为离异群体立遗嘱的主要原因,凸显离异后财产关系的复杂性。

白皮书披露,遗嘱修改量持续攀升,遗嘱动态管理呈常态化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遗嘱中,共有4772人次修改遗嘱,修改遗嘱人数每年逐步增加。其中,修改遗嘱的主要原因是分配意愿发生变化,远高于财产变化和家庭结构变动。

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副会长刘桂明表示,遗嘱修改量攀升,反映了立遗嘱人对家庭成员需求的动态关注,尤其是在再婚家庭和多子女家庭中,遗嘱的动态管理有助于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潜在的家庭纠纷。同时,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遗嘱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确保遗嘱内容能够真实反映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愿。

近年来,人们在立遗嘱时开始指定遗产管理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华遗嘱库保管的遗嘱中有28057份指定了遗产管理人,占比达61.47%。其中,指定亲友为遗产管理人的仍为主流,占比为84.29%;但指定他人或机构为遗产管理人的,较2023年度增长了2.91%,占比达到15.71%。这表明,立遗嘱人在财产传承中既依赖传统人际关系信任,也逐步接纳专业化分工。

南方+记者 汪祥波

【作者】 汪祥波

广东民政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