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默 达
最近,科技博主“老师你好我叫何同学”发布的一条个人动态中提到“过去面对网约车司机的好评请求会口头答应但事后遗忘,现在改为直接拒绝”,并称之为“克服‘讨好型人格’的锻炼方式”。
引发争议的微博。 网络图
这样的表达无疑犯了众怒。有人点明“与人为善不是讨好,社交礼仪并非病态”;有人反讽“我决定不给予‘一键三连’”;也有人对“何同学”本人提出批评,认为他“膨胀了”“忘本了”,缺乏与普通劳动者的共情。
打车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讨好型人格”同样是网络热词。“何同学”的表达看似是记录生活,网友为何不买账?
问题在于他的话语太轻飘飘,太不切实际。每个人都会为他人提供服务,劳动者之间应是平等的,为何不能换位思考?若司机提供了分内的服务,动动手给个好评,或是口头感谢一下,也谈不上“病态”。
有好评可以给,有意见也可以提,拿他人的生计来“锻炼”自己,未免有些小题大做、惺惺作态。
“何同学”的话“不中听”,那“要好评”的声音就全是友善的吗?也不尽然。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时常感到被好评“绑架”:网约车司机、外卖员“面对面要好评”,网友担心“他手里握着方向盘”“他知道你家地址”并非多余;网店客服、外卖商家或是“动之以情”,哭诉开店不易、工资难拿,或是“晓之以利”,寄送“好评返现小卡片”;评论区里,刷好评的水军肆虐,甚至有平台操纵评分机制,让“五星好评”也变得不再可信……好评与否,是一个涉及消费者权益的严肃话题。
随着平台经济的不断发展,评价的意义也随之变化。从好的一面来看,消费者确实获得了更大限度的自由,个人的意见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服务质量,还能为其他消费者提供参考。
然而,给出评价的是消费者,决定收入的却是平台,“没有好评吃不饱”的薪资结构可能引发过度竞争;提供服务的是劳动者,间接操纵服务质量的却是算法,不合理的时间配置下,劳动者也有苦衷。
更重要的一点是,网约车司机也好,外卖员也罢,都缺少反馈申诉的渠道,甚至被个别顾客用差评威胁。一个随手的评价,却可能影响到一整天的收入,被“绑架”的不止消费者,劳动者同样不好受,与其激化二者之间的矛盾,不如解开源头处的症结,这也需要平台企业更为深入的反思和改进。
保障消费者的评价权利,也要让好评更加真实、更有力量。它不该是一句轻飘飘的话,同样也不能压得人喘不过气。
【作者】 张宇驰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