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价值,难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
许多人将财富的多少视作衡量成功的关键标准,甚至通过家庭的存款额来评判其价值。
然而,纵使财富堆积如山,若家庭关系破裂,这些财富也会迅速消耗殆尽。
家庭内部的纷争与算计,会迅速导致家庭的四分五裂,家业随之瓦解。
珞巴族有句谚语:“三人省力,四人更轻松,众人团结紧,百事能成功。”这突显了家庭团结的重要性,远超金钱之上。
因此,家庭的和谐比金钱更为关键。
而家庭和谐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我们的日常饮食——如何共餐,便是如何享受生活之福,激发前进的动力。
01
共享“父母”准备的餐食,体现了家庭的温馨和睦。
在周朝时期,实行的“井田制”,将一块大约百亩的田地划分为九块,八块归私人耕作,中央那块则属于公共财产。
每逢耕种季节,大家须先确保公共土地的耕作与管理得当,之后才能着手自己的田地。这种模式逐渐培养出“大公无私”的美德。
家庭的运作亦是如此:兄弟姐妹年幼时依赖父母的养育,长大后则回馈父母,形成了以父母为核心的“公共餐食”。
作为父母,若能妥善准备这样的“公共餐食”,意味着对孩子教育的成功。
教育学家莎莉·路易斯曾言:“学习得高分的孩子,智商、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都不如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孩子们经常与父母共进晚餐。”
在一个大家庭中,共餐总是充满温暖和和谐,这是家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推动力。对孩子们而言,这些时光留下了深刻的感情和美好的记忆。
02
享用“自己”准备的饭菜,象征着个人的独立。
随着兄弟姐妹的成长,他们需要离开父母的庇护,自立门户。
若有人不愿离开,可能意味着过分依赖父母,家庭的衰败也将随之而来。
谁能更早地迈出家门,谁就更可能获得成功。所有历经的苦难,终将转化为生活的勇气与智慧。
如亿万富翁李嘉诚所言:“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身为70后的我,初中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选择离开家乡到外地打拼。
无论是在工厂流水线上忙碌,还是在外经营生意,尽管经历了不少艰辛,但回望过去二十多年的历程,确实成就了许多。
买房、成家、立业、筹备养老金,都是苦尽甘来的明证。
在我长大的农村,父母在孩子分家时会给予几只碗,象征着从此碗中将充满烟火气,承接了家族的福运。
一个人能在社会上独立谋生,不是孤单,而是能力修炼的成果。
03
共享“兄妹”准备的餐食,见证了亲人间的互助之情。
东汉时期的许武,早早失去父母,作为长子,他带领弟弟们共同生活。
他白天辛勤劳作,夜晚回家为弟弟们做饭,教导他们读书。
若弟弟们不听话,他便向父母的灵位请罪。
弟弟们见到许武的行为,深感羞愧,因而个个努力学习,勤于帮忙家务。
人们纷纷称赞这三兄弟,他们也都因孝顺而受到提拔,成为官员。
明代文人冯梦龙为此赋诗:“阳羡许季长,耕读昼夜忙。教诲二弟俱成行,不是长兄是父娘。”
显然,如果兄弟姐妹能够常常围坐一起用餐,那便是彼此支持、互助的明证。
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看到,某位兄弟一旦事业有成,便会带领其他兄弟姐妹共同发展,逐渐形成家族企业。
或许仅是经营一家小店铺,但在兄弟姐妹共同努力下,生计自然无忧。力量集中一处,鲜有不成之事。
反观那些不成功的家庭,兄弟们往往忙于寻找借口,相互指责对方不施以援手。这种局面必须扭转才行。
04
享用“别人”准备的饭菜,展示了对外建立的人际关系网。
一个家庭的发展壮大,光靠家人努力并不足够,还需外部的人脉资源支持。
对于许多中年人来说,参与社交餐饮活动变得尤为重要。
如果你懂得宴请宾客,且许多人愿意接受你的邀请,那么你的人脉和个人价值都将得到提升。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避免家族内斗流亡国外长达十九年。
他抵达楚国时,楚王设宴款待了他。后来,当重耳成为晋文公,在晋楚交战中,他命令晋军撤退九十里以此回报楚王当年的款待。
在秦国,重耳不仅受到热情接待,秦王还把女儿嫁给了他。此后,晋文公推动了“秦晋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
表面上看似简单的一顿饭,实则涉及复杂的人情往来,饭桌上也能敲定诸多事务,包括工作与经济的洽谈。
吝啬到连一顿餐都不舍得请的人,难免会被视为小气,遭人轻视。即便是个有钱人,若不好好对待手下的员工,最终也会被众人抛弃,重回贫穷。
05
餐桌不仅仅是见证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它还记录着家庭的团聚与离散,家庭向外拓展的过程;更是日常交流、美好生活的场所之一。
一家人经过一整天的辛劳后能围坐在一起共享晚餐,所有的疲惫瞬间消散,同时为第二天的计划做好准备。
从父母共用的一张桌子,到兄弟姐妹各自使用的多张桌子,再到孙辈们的更多桌子,正显示了家族代代相传、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我们在谈论美食的同时,也在讨论家庭的幸福、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生的乐趣所在。
一家人应积极努力寻找生计,而不是被动等待食物的到来,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
成功的家庭会珍惜每一次共餐的机会,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美好,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