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我想先问各位妈妈们一个问题:你的宝宝平时和谁一起睡觉呢?
当孩子出生后,许多妈妈们都特别珍惜那种每天夜晚与宝宝同眠的幸福感。在忙碌了一整天之后,晚上躺在床上,看着宝宝安详的睡颜,所有的疲惫仿佛都瞬间消散,连白天的小调皮也变得可爱起来。
但对于那些宝宝不在身边睡觉的妈妈来说,她们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这不,办公室里几位妈妈聚在一起,就开始热议起了“孩子跟谁睡”的话题。
对于新手妈妈阿花来说,她对此感到既惊讶又困惑:“宝宝不应该都是和妈妈一起睡的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每天晚上宝宝睡在我旁边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而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慧慧则有不同的看法:
“你看我经验比较多,我家二宝和大宝相差两岁,有了二宝后,大宝就和奶奶睡了...”
随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话题从孩子跟谁睡,延伸到了孩子的性格形成,再到孩子情感发展等等,关键词似乎绕不开几个——
关键词
变得不亲:“按理说,宝宝应该和妈妈更亲近,如果和奶奶睡,感觉就会和妈妈疏远。”
影响性格:“不同的陪伴者可能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响。”
缺乏安全感:“孩子和父母同睡可以提供更多的安全感。”
情感依赖:“我儿子从小就是和姥姥睡的,长大后对姥姥的依赖也最深。”
从大家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关于“孩子跟谁睡”,最受关注的有两个问题:
一是孩子跟谁睡,就跟谁更亲近;二是孩子跟谁睡,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性格塑造。
特别是后者,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担忧,许多人担心这会给孩子的性格定性,从而影响他们的未来人生。
那么今天就围绕这两个话题,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哦~
孩子跟谁睡就更亲近谁吗?
“孩子跟谁睡,就跟谁亲近”这一观点,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
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最需要亲人的陪伴,这会给他们带来足够的安全感。自然地,孩子就会和那个陪伴他们最多的人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
此外,对于大约一岁的宝宝来说,身体接触和气味是他们熟悉周围人和环境的主要方式。
多和宝宝进行身体接触,让他们躺在自己的怀里,可以帮助宝宝更快地适应你的气味和拥抱的感觉,这无疑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情感联结。
这些条件,“一起睡觉”都能满足到,无形中增加了孩子对你的依赖感和亲近度。
朋友丽丽就曾分享过,她生完宝宝后的两年里都是自己在家照顾孩子,尽管非常辛苦,但她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孩子和自己非常亲近。
然而当她开始工作,不得不请婆婆帮忙照看孩子,尤其是晚上陪孩子睡觉的任务也交给了婆婆后,没过多久她就发现孩子和她的关系似乎没那么亲密了。
以前孩子早上看到妈妈会大哭,后来只是和妈妈挥挥手。
甚至当孩子生病或感到不安时,他更倾向于要奶奶抱而不是妈妈......
诸如此类的“疏远”行为让丽丽心里五味杂陈。
因此,她在心中暗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尽量让孩子和自己一起睡,哪怕白天不能陪在他身边,至少晚上要让宝宝躺在自己身旁。
著名女星姚晨在参加《朗读者》节目时也曾分享过类似的经历,她说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是由月嫂全天候照料。
喂奶、哄娃、换衣、换尿布……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月嫂来完成。
虽然作为妈妈的她省心了许多,但几个月大的宝宝对月嫂的依赖却超过了对她的依赖,有时甚至让她觉得自己不过是个“奶妈”。
俗话说“有奶便是娘”,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年纪,陪伴在他们身边的那个人,便是他们最亲近的人。这是一条不变的定律。
当然,这个定律并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对于母亲来说,孩子对母亲有着独特的依赖和信任。
为了与宝宝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成长,比如尽可能地让孩子晚上和自己一起睡觉。这件事虽小,但却意义重大。
孩子跟谁睡,会决定他们的一生性格吗?
相较于“孩子跟谁睡,就跟谁亲”因为包含了陪伴的因素而较易被接受,
“孩子跟谁睡,会决定他们的一生性格”这一说法则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也是觉得有些言过其实。毕竟孩子的性格形成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包括先天遗传因素、父母教育、家庭环境、社会交往、学校教育等等......
所以,个人并不完全赞同“决定性格”的说法,换成“可能影响性格”的描述或许更为恰当。
因为孩子在幼年时期正处于学习和模仿的高峰期,他们会不自主地模仿那些长期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人。
所以,那个长时间陪孩子睡觉的人,无疑会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对象,从而对他们性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首先,如果孩子长期和老人同睡,一些人担心的首要问题是容易养成溺爱,让孩子变得任性、自私、缺乏自理能力等。
确实,隔代亲的现象很常见,老人也容易溺爱孩子,这点我们不可否认。
但是否能一概而论认为老人带出来的孩子就一定会自私任性呢?
这主要还是取决于老人的教育方式。如果老人过度溺爱,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甚至连喂饭、穿衣这样的小事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那么最终很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独立能力和养成任性的性格。
记得曾有一个新闻报道,安徽一位年迈的奶奶被自己的亲孙子锁在门外一整夜。
无论奶奶如何呼喊,男孩都无动于衷,自顾自地回房睡觉去了。
这位老人只能在门外度过漫长的一夜。
只能说这个男孩的任性和缺乏同理心,与家人的教育方式脱不了干系。成才先成人,我们一定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
第二种情况是宝宝与妈妈同睡,但爸爸单独一人睡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父母作息时间不一致,比如爸爸工作繁忙,晚归,或者一个人需要保持完整的睡眠周期。
就像电视剧《亲爱的小孩》中的男主肖路,因为频繁夜醒导致第二天上班困难,于是选择了与妻子分房睡。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建议夫妻还是尽量不要长时间分房睡。
父亲的缺位不仅不利于父子(女)关系的建立,也可能会对母子(女)情感产生影响,让宝妈心里产生失衡:自己整夜辛苦照顾孩子,却没有一个完整的睡眠,凭什么另一半就能安然入睡。
而且父亲的长期缺位也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养成,比如男孩可能会缺乏一些阳刚之气,女孩在建立安全感方面也可能打折扣。
事实上,最好的模式还是爸爸妈妈一起陪宝宝睡。这不仅能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也能更好地促进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建立。
睡眠占据了我们生命中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样地,那些与我们同眠的人,也在我们心中占据了特殊且意义深远的位置,尤其是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它更是建立彼此依赖感的最佳途径之一。
总之,无论是对于建立亲子关系,还是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其深远的影响都是我们无法预估的。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尽可能多地陪伴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受到与父母同眠所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