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就是“吃得多动得少”?错!内分泌科专家:很多疾病也会引起肥胖
更新于:2025-03-24 11:54:52

近日,随着减重版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全国各地的医院开出处方,在内分泌科不少患者开始咨询药物减重与生活方式控制的有效性。实际上,肥胖不仅与生活方式有关,还与不少疾病有关,内分泌专家指出,当疾病引起肥胖,就需要对因治疗了。

近1/3的人群超重,减重并不容易

肥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据2024世界肥胖地图,2020年全球已经有42%的成人(约22亿)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而且肥胖人群还在持续增加。根据《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报告,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中国肥胖地图”,按照我国超重和肥胖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

何为超重,什么又是肥胖症?佛山和祐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沈兴平指出,临床上对肥胖症常用两个诊断标准,一个体质指数,即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正常体重为18.5 kg/m² ≤ BMI<24kg/m²,当24kg/m²≤BMI<28kg/m²为超重;BMI≥ 28kg/m² 为肥胖。

可是,减肥并不容易,且还常常面临反弹的风险。研究显示,依靠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减重的幅度平均7%。有内分泌专家指出,很多肥胖人群很难减重,比如有肥胖基因、BMI超过40,用常规办法效果一般,饮食控制也只是杯水车薪。

肥胖也会因激素分泌异常所致,需对因治疗

“吃得多动得少”,这是肥胖症的罪魁祸首,其实并非如此。11月19日,沈兴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肥胖是一种疾病,是由遗传易感性、不健康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因素、致胖因子和不良早期生活及其他并存的潜在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沈兴平表示,这和不自律、不爱运动、爱好美食、管不住嘴等没有画。

27岁的陈婷(化名)在公关公司上班,几乎每天都加班,时不时还要出差,工作强度很大,这使得她压力倍增,因此常常会用吃喝减压,1.6米体重的她体重达到了72kg,BMI为28.12,进入了肥胖症的行列。她自己没有时间去运动,又不太想节食,于是在了解到佛山和祐医院有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后,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咨询医生是否可以用药物来减重。

“单纯靠控制饮食自己真的做不到。”很多肥胖患者常常认为自己是因为“吃得多,动得少”才导致的肥胖。实际上,并不全是如此。沈兴平指出,很多肥胖还与激素分泌异常或其他疾病有关,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引起的肥胖,仅仅是运动或饮食还不足够,还需要对因治疗才能取得好的减重效果。所以在陈婷就诊时,医生详细询问和查看其检查结果,“是否有甲减、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血糖、血压、血脂等是否正常。”

据悉,当日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在佛山和祐医院开出首个处方。专家也提醒大众,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避免因为错误用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延伸阅读:

误区1:肥胖是天生的

肥胖是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家庭中,后代肥胖的概率比普通人高。遗传基因对个体肥胖差异的影响只有25%-40%。还与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原发性疾病有关。

误区2:减重运动量越大越好

短时间内的高强度锻炼,很可能导致运动性损伤、疲劳综合征。而体质不佳或心脏功能不佳者,过量的运动会使心脏承受过大的压力,甚至可能诱发心脏病。因此,想要通过运动减重的人最好向专业医疗人士寻求咨询与指导,获取科学、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强调减重运动的强度要循序渐进。

误区 3:体重下降越快越好

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过快的减重速度易对机体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短期内快速减重,主要降低的是机体水分和蛋白质,并非身体囤积的脂肪,易反弹,还会扰乱正常生理功能。

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每月减 2~4kg。且以脂肪减少为主,不能单纯通过体重的下降作为评估的手段,如果以肌肉减少为主的体重下降反而对身体是有害无益的。所以,减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体脂含量是否下降,以及肌肉和蛋白质是否增加。

文、图 | 记者 张华

周继红,退休
周继红,退休
2025-03-26 20: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