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以为是爱的表现,其实都是创伤预警!
更新于:2025-03-24 11:54:57

如果你深陷一段有毒的关系无法自拔,整天心神不宁,感觉自己无时无刻都在想对方,心里放不下他,明知道对方有问题,也明知道跟他在一起压根就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但你就是停不下来,忍不住关注他的动态,想知道他在想什么,内心无法平静......

那大概率这不是爱,而是一种“创伤预警”,它表明你的内在自我在呼救,你进入了一种不能自我疏解的状态,你正在被这段关系持续消耗着。以下5个信号,可以帮你更好地识别自己是否处在“创伤预警”中。

1、明知道对方有问题,但就是离不开。

如果你明知道对方是个渣,但你就是放不下,就是要跟对方纠缠,甚至还会不断给这个人找理由,那其实不是因为很爱他,而是你陷入了一种“创伤链接”中。

而你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创伤链接”,大概率是因为你小时候经历过来自父母有毒的爱,比如说打压、贬低和指责,那么你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这就是“爱”的表现,甚至还会不断地给自己洗脑。

长大后,当你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可能会伤害你的人时,你是识别不出来的,你甚至还会觉得他很熟悉,因为他激活了你的“创伤预警”,就像心理学里著名的“吊桥效应”,人们会把面对危险时心跳加速的感觉误以为是心动。

所以如果你小时候经常在情感上受虐,那你就会主动创造一切机会来咀嚼这种疼痛,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体验到被爱的感觉,但这些其实都不是爱。

2、情绪总是跌宕起伏,会被对方强烈地影响。

如果你跟对方在一起,情绪总是很不稳定,经常患得患失,一旦对方没有关注你,或者没有及时给你回应,你就痛苦、焦虑,甚至表现得完全不像自己了,那这也不是因为你太爱他了,而是你在过度追求“融合共生”。

比如说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就是太喜欢在关系中追求过度融合了,十分担心被人拒绝或背叛,所以就会对他人的关注和回应极为敏感,很多人都会把这种焦虑、情绪不稳定当做是“上头”的表现。

但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你自身内核不稳,这时候如果你恰好碰上的是个回避型依恋,那你的“创伤预警”就会更加容易被激活,明白吗?在健康的关系中,我们的情绪应该是稳定和安全的。而如果你在一段关系里,总是时刻焦虑,那说明你自身或者对方身上都存在“创伤”,且大概率都被激活了。

3、需求得不到满足,需要不停地压抑自己。

记住,任何需要你“牺牲自我需求”为前提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乖”、要“听话懂事”,把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放在自己之前,那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他就会习惯忽视自己的需求,不断去顺从和取悦别人,而这就很容易让他受到别人的操控。

比如说讨好型人格,为什么讨好型人格总是会被NPD吸引?不一定是这个NPD很有魅力,而是NPD会不断打压他,让他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讨好型人格,因为从小被教育要听话懂事,就导致他们形成了一种有毒的信念:也就是他认为自己必须要留在糟糕的关系里,不停地讨好别人,只有这样,别人才会来爱他,他才会有价值感。

所以很多讨好型人格,其实压根都没意识到自己找了个NPD,他也不觉得讨好别人有什么问题,因为他小时候就是这样讨好父母来换取爱的,但事实上,这些都不是爱,而是你在试图通过这种讨好来留住别人。

4、被激发起小时候的人际关系模式

也就是如果你发现,你跟对方在一起,他激活了你小时候的某种“创伤体验”,让你产生了不好的感受,比如说被遗弃的恐惧感、不被重视的难过,或者是不被理解的失落,甚至是被虐待的恐惧。

并且你还反复找同一类人,去体验这些不好的情感,那很有可能就是你进入了“强迫性重复”。比如说你有个回避依恋的父亲,他对你非常冷淡,除了一些必要的交流,比如吃饭睡觉等,几乎不怎么跟你说话,哪怕你主动发起话题,他也从不回应你。

然后你长大后,发现自己找的所有的对象,几乎都是跟你爸一样的回避依恋,那说明你其实就陷入了“强迫性重复”中。不是你非要找虐,而是对方的回避和冷漠,触碰到了你内心深处那种“不被看见”的心理。

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觉得只要自己能改变对方,那就相当于扭转了时空,拯救了过去那个不被在意和看见的自己。所以如果你总是反复被同一类有毒的人吸引,不是你真的只会爱上这类人,而是你想要通过这段关系,来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

所以明白吗?很多时候,那些你以为的强烈的情感,那些命中注定的缘分,其实都不一定是爱,而是你的情劫,是你内在的“创伤预警”被激活了。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心发慌、头发昏,你以为这是心动,但其实恰恰是你的内心在呼救。

所以,当你陷入一段让你状态越来越差的感情时,你可以深度觉察一下现在的恋人是否在让你重蹈你原先熟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