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承载着父母的基因血浓于水。很多父母都预想把孩子宠成这个世界最幸福的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可是,这种溺爱,有可能会毁了孩子一生。
放假的时候,舅舅家的小表妹总是喜欢来我家玩。刚开始,小表妹很乖巧懂事、嘴巴又甜,很受大家的喜爱。但是,渐渐的相处,却发现小表妹有些过分。有一次,小表妹吵着和弟弟玩,但是弟弟在玩游戏并不理她,结果小表妹竟然把弟弟的手机拿起来往地上一甩,整个手机都差点摔坏了。气愤的我找舅舅说理,一向疼爱小表妹的舅舅却一句小孩子不懂事搪塞我们。最后,小表妹一句道歉都没有说,继续特别猖狂。
孩子的过错应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缺失的边界感,让父母一味任由孩子的胡闹撒泼。这种爱根本不是在帮孩子,而是在毁掉孩子的一生。被这种父母宠爱的孩子,早晚会在社会吃亏。
俗话说,父母没有教育的孩子,自然有人帮你教育他!
1、容易受他人影响,负担过重
当孩子和旁人的关系界限不清晰时,容易受旁人的影响;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自己身上,不懂拒绝别人,害怕不被人认可,不被他人接受,同时也害怕被他人拒绝。孩子很容易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就像小时候总做父母希望他做的事情;
2、失去自我尊重感和价值感
父母和孩子的失去应有的边界,父母屡次侵犯孩子的领地。会让孩子觉得他本身就不值得尊重,失去自我的尊重感和价值感。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讨好性人格,不会争取自己的利益。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强,而是他们害怕他人的竞争。正如他们害怕对抗强大的父母。
3、无法满足孩子
情感是相对的,父母妄想侵犯孩子的边界,也相应付出一定代价。有些婚姻不幸的母亲,妄想孩子成为自己“小丈夫”,就会把孩子身上倾注无数的爱,无微不至的关怀,用无条件的满足来吸引孩子,控制孩子。最终,也活成最累的妈妈和父母。
1、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小公主”“小皇帝”,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就会失去和孩子应有的边界。溺爱的孩子容易养成叛逆的心理,挑战父母的权威,变得过分自私自利,后期很不利于父母的管束,容易误入歧途。
2、忽视孩子早期的需求
孩子早期非常脆弱,例如刚出生的孩子,无法自己吃奶、翻背、上厕所等等,很多需求都需要妈妈单方面去满足孩子。这时候孩子是完全依赖父母的存在,父母要提供孩子无条件的爱,全方面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早期无条件的抚育,使孩子获得安全感的途径。一味忽视孩子需求,令孩子失去安全感。
1、注重自然,切勿心急
树立孩子的“主体性”,就要拒绝孩子的请求,这是一个误区。
随着孩子的成长,有了满足自己的能力,对父母的需求自然随着下降。孩子就会自然树立起“主体意识”,并会建立自己的边界。树立“主体性”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的过程。作为父母要顺其自然,不能妄想通过拒绝孩子的需求,过早促进孩子建立边界感。
举个例子,当孩子2.3岁之前,对妈妈存在很多需求,如妈妈的爱、拥抱、呵护和喂养。我经常看到,有些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孩子给别人带,过早断了孩子的需求,操之过急。
2、足够的爱是前提
我的一个朋友,父母都是很冷漠自私的人,常年不照顾家庭。父亲常年去外面和朋友打牌,母亲在家只会做家务,经常不管不顾孩子,任孩子自生自灭。长大后的朋友,性格异常独立坚强、头脑聪明。很多事情都自己解决,很少借助旁人的力量。我常常夸他聪明,他却对我说,如果不聪明,谁帮他解决这些问题?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没人会帮我?”
在他的情感经历中,连他最亲密的父母都不愿意给你提供帮助,更何况是别人。缺乏足够的爱,他看似非常强大,内心却非常无助和脆弱。父母对孩子的“主体”意识锻炼,必须建立在孩子已经获得足够爱、内心充满力量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3、建立“共振”的亲情
“主体性”的最好的状态,并不是孩子和父母相互独立,互不需要。
相反的,对于人类的而言,只要有感情存在的地方,就会产生联系。父母和孩子的需求是相互的,彼此之间不互相捆绑,而是“共鸣共振”。
举个例子,很多父母把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郑爽的爸爸,一直想成为当红明星,完成不了自己的梦想,便让郑爽去完成自己的明星梦,这就是捆绑亲情。
另一个例子,父母喜欢书法、画画,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情操,家里摆放很多书画。但是最后,孩子愿不愿意从事艺术的道路,选择权都在孩子身上。
这种让孩子掌握主动权,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和孩子有一定距离。是和孩子建立边界和主体性的关键。
父母不是孩子的上帝,无法满足孩子的任何条件;孩子也不是父母的奴隶,无法满足父母的任何期待。父母和孩子设立边界,不光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父母。
今日互动话题:对于和孩子树立边界感,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