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皖西日报
一提起血压高,人们马上想到的内容就是高血压疾病,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存在一定的误区,血压高不一定就是高血压,而高血压则会表现为血压水平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高血压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其主要原因为人们日常饮食结构失衡。食物的多样化,吸引着人们的味蕾,同时也影响着机体生化指标的变化,尤其是血压指标。为了更好地预防高血压疾病,应明确高血压和血压高两者的区别,既可提升人们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也能指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高血压和血压高有什么区别?
随着高血压疾病的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中老年群体也开始重视自身血压水平的变化情况;血压便携式检测仪器的普及,促使人们能够实现自主监测血压,以此检查结果规范自身的行为。但人们常常把一次测量结果作为病情判断的标准,出现误判,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其实只要明确血压高和高血压之间的本质区别,人们就可以自行分辨自身是否患有高血压疾病,随后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疾病。
高血压为一种血压升高的疾病类型,在临床表现上与血压高有着较高的相似性,将血压升高作为判断高血压疾病的唯一标准,从而使得大多数人错误认知高血压疾病,贻误患者接受治疗的时机。高血压疾病除了表现为血压升高外,还会引起机体各种脏器出现病变情况,形成并发症,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群体大多为老年人,一旦这些老年人出现血压升高,血压值≧140/90mmHg,且在三天内反复测量,均表现为血压高的情况,则应及时入院接受进一步诊断。
血压高为一种生理现象,其主要因外界因素刺激所致,其与高血压疾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是一种现象,属于一过性的,且不会对机体内脏器产生影响。若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波动较大,机体则会出现血压增高的情况,但人们情绪得以平复后,血压则恢复为正常水平。
二、如何预防高血压?
(一)重视自身饮食结构的调整
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摄入过多的盐分,对诱发高血压疾病有着直接影响。要想实现高血压病情的有效控制,人们应在日常生活中控制每日盐分的摄入量,遵循饮食清淡原则,调整自身的饮食结构。重视蔬菜水果的食用,尤其是具有降血压效果的食物,会对人们血压控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针对喜欢食用猪肉等脂肪含量较多、热量较高食物的患者,应转变自身的饮食结构,利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鱼肉代替脂肪含量较高的猪肉,可有效预防患者出现血压升高,甚至肥胖等症状,实现健康饮食。另外,人们也应该多食用含钾、钙丰富的食品,积极调整自身每天的膳食结构,科学制定饮食食谱,这对预防高血压疾病有着积极作用。
(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当的生活习惯也是诱发高血压疾病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长期吸烟酗酒者。在长期饮酒过程中,发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性增加,此类群体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不饮酒群体,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控制自身的饮酒量以及饮酒的频率,这对预防人们出现高血压疾病有着积极作用。还要保证自身的作息时间良好,获得充足的睡眠,还要保持自身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情绪波动较大影响血压值的变化。
(三)坚持运动锻炼
运动锻炼是改善自身身体素质的主要方法,大部分患有高血压疾病的群体为肥胖人群。有相关研究表明,人的体重指数(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值)与自身血压情况成正比。也就是说,人们的体重指数越高,自身血压值越高,尤其是肥胖患者。因此高血压患者需要坚持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形式,实现自身身体素质的改善,且改善自身的各项机能,从而达到预防高血压疾病的目的。
血压高与高血压并非同义词,它们的区分在于它们的特征:前者属于正常的生理变化,而后者则属于某种特定的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并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我们的血压水平。此外,我们还应该坚持锻炼,以缓解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
(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曹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