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前是关键期,好习惯越小培养父母越轻松!
更新于:2025-03-24 11:56:36

习惯是一种思维,除了外在行为,孩子的大脑如何去思考一件事、如何看待自己,从中养成好习惯,也是值得重视的。

6岁前必须养成的五个好习惯

孩子两岁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两岁后心理及大脑层级会迈入“他律期”,也就是孩子必须透过他人的正向管教,慢慢培养自律。虽然自律期要到18岁以上才会完全成熟,但6岁前养成好习惯,是训练他迈向自律很重要的基础,因此学前孩子一定要培养下面的5个习惯。

一、为自己负责

孩子为自己负责,可以依照他的年龄与能力,爸妈慢慢地放手,最初始可以让孩子学会负责任的,包括吃饭及收拾东西。以吃饭来说,这是成长历程很重要的能力之一,练习在餐桌上自己吃饭、把碗里的食物吃光等等。而吃完饭后,也要引导孩子练习整理用餐后的桌子,譬如:擦桌子、收拾餐具。

再者,知道睡觉时间到了要收玩具、玩完玩具后要归位;到了上幼儿园以后,更要慢慢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只是收拾玩具是立即、当下就能做到的事情,收书包的目的则是为了隔天,但孩子并没有未来感的概念,可以在孩子有能力收、拿、放东西时开始培养,陪着孩子一起讨论上学要带的东西,如:水壶、文具、玩具等,用图画或照片列出清单,让孩子有既视感。 但要提醒爸妈的是,若发生忘了带文具,或是玩具分享日忘记带玩具等,爸妈要忍住替孩子送去学校,让他为自己负责、体验后果,下次才会记得。

二、懂得人际互动、相处

孩子进入团体生活后,难免都会跟同学有些冲突,但学校老师并不如父母一样随时在侧,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发生冲突后怎样和对方继续玩下去,这样的思考习惯很重要。

举个例子,孩子跟手足或同龄孩子在抢玩具时,父母不要急着介入,若发现越吵越凶、孩子来告状时,不要把自己当作法官或裁判,而是先理解孩子们生气跟冲突原因,用引导的方式说:“你们等双方情绪稳定后,想想看下次一起玩的时候,怎么样才能让两个人都玩到?如果生气的话,是不是有除了打人以外的方式表达自己很生气?”没有手足的家庭,也可以参加PG团体(学龄前共玩团体),慢慢学习跟同学相处。

三、拥有同理心

孩子4~6岁以后最好要有同理心的养成,如果在团体中凡事只考虑自己,未来容易在社交上出现困难。同理心是期望孩子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事情,但在此之前,更重要一步是“孩子要先被同理,他有了被同理的感受,才会懂得去同理别人。”

比方说,天气冷孩子却不想穿外套,以爸妈的立场当然会担忧,但我们可以用提醒的角度问:“天气变凉了,你要不要多穿一件?”若他坚持不会冷,比起强硬地说:“没有,你会冷,过来穿外套”,不如回“没关系,但妈妈担心你跑来跑去流汗后吹到风会感冒,如果你觉得有点冷,一定要来找我,或是我看到你有打喷嚏,就要穿外套啰!”

当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及感受有受到尊重,且是被包容、接纳的,孩子的内在能量才会涌出,也就更有能力去爱别人、尊重及同理他人。

四、培养情绪的稳定度

当孩子遇到不如己意的时候,譬如:同学不借他玩具、在公园玩还不想回家、想吃饼干却不能吃等,原始本能就是大哭大闹,但如何从1、2岁情绪起伏很大的阶段,慢慢进阶到有情绪也能靠自己稳定下来,是很重要的习惯。

若孩子一生气就出手打人或伤害自己,甚至影响到别人,爸妈就要采取“先制止,再同理”,陪伴孩子情绪稳定后,再教养他,引导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也提供他一些方法,让孩子思考下次怎么做更好。当然,父母也要有心理准备,孩子不会教过一次就能做到,因为一个人能透过理智,找到其他方式抒发、处理,是需要很多时间跟经验的累积,所以给孩子多点包容及耐心吧!

五、培养专注力

专注习惯的养成,好处除了反映在学习上,也能够有高度的热忱投入每一件事情,还可以慢慢练习独处。最好培养专注的方法就是亲子共读,再来就是玩拼图、黏土、画画等静态活动,虽然小小孩的专注力都很短,但透过我们的陪伴,可以让他慢慢进步,把目标设在“6岁前能够专注30分钟以上”,以便衔接小学。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