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木因其质地坚硬且散发独特香气,被认为具有驱邪避毒、不朽不腐的神奇能力,价值连城。在自然界中,还有这样一种植物——柘树,其珍贵程度与檀香木不相上下,古语有云“南檀北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神秘的柘树,探索它背后隐藏的秘密和非凡的价值吧。
柘树最早见于《山海经》的描述:“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chu)柘(zhe),其下多流沙,多砥”,这里的“柘”即指现今我们所说的柘树。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最初便是用柘树养蚕,而如今知名的柘城和北京潭柘寺,均因历史上柘树繁茂而得名。遗憾的是,由于历史战乱,尤其是日本侵华时期的砍伐,柘树的数量至今未能恢复至往昔盛况。
被誉为“帝王木”的柘树,其心材呈黄金色,自古以来便受到皇宫贵族的青睐。此外,柘树还被称为刺桑、棘针树或奶桑,因其枝干带刺,全株分泌白色乳汁而得名。作为桑科橙桑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它与我们熟知的桑树有着紧密的亲缘关系。尽管属于乔木类,但柘树的高度通常不超过10米,远低于大多数树木。最引人注目的是,柘树的成长周期极长,需百年方能长成参天大树。
柘树的花果期从5月持续至10月,其花单性,雌雄异株,球形头状花序常单生或对生于叶腋。果实成熟后呈橘红色或橙黄色,表面皱缩,形似荔枝。不过,柘果无皮,是一种肉质的聚花果,形状近于球形或球状。因此,柘果也常被称作山荔枝或野荔枝,是可以食用的,味道酸甜可口,是许多人儿时的美好记忆。
《本草纲目》对这种植物亦有记载:“柘树干疏而直,叶丰而厚,团而有尖。其实状如桑子而圆粒如椒,名佳子。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目前,这种植物在我国华东、中南、西南以及河北、陕西、甘肃等地区广泛分布,是一种常见的小乔木。
柘树全身是宝,具有极高的价值,但其生长缓慢,二十年的柘树可能还不及成人手臂粗。它主要有四大作用:首先,柘树的果实可食用,味道甘甜;其次,其黄色木材可用于染色,古代皇帝龙袍的黄色便来源于此;第三,柘树叶可用于养蚕,所产蚕丝质量上乘;最后,柘树还可入药,具有清热凉血、舒筋活络等功效。
特别是其根部,俗称“穿破石”,具有祛风利湿、活血通经的功效,药用价值极高。《本草求原》中提到:“穿破石壮筋骨,活血,理跌打”。而《岭南采药录》亦记载:“穿破石祛风湿,十蒸九晒。治跌打,酒煎服,肩疮和蜜捣敷”。可见,柘树不仅在其他领域价值显著,其药用价值同样不容小觑。
鉴于其珍贵性,野生柘树现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一级保护植物,尤其是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古树,更是保护的重点。若您的家乡有柘树生长,请珍惜并保护这一自然遗产。
至此,关于柘树的介绍告一段落。不知您是否对柘树有了更深的了解?是否记得童年时品尝柘果的滋味?若您所在之地有柘树的身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