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65岁,空腹血糖控制在多少才健康?并非7mmol/L!
更新于:2025-03-24 11:59:52

王大爷,66岁,自确诊糖尿病以来已过半年。常听人言,糖尿病若久拖不治,可能引发各类慢性并发症。因此,王大爷时常感到不安,担心自己会遭受糖尿病并发症之苦。想象中,若是患上糖尿病肾病,无法正常排尿,日复一日地接受透析治疗;或是遭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四季手脚麻木,生活将变得多么痛苦。

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王大爷对血糖控制要求极为严格。一旦空腹血糖值超过7mmol/L,他便会焦虑不已,整日难以安心。

在王大爷的观念里,血糖水平自然是越低越好。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天清晨,他突然感到心悸、出汗、乏力,甚至连行走的力气也丧失殆尽。家人见状急忙将他送往医院,经医生检测,发现他的血糖仅为3.5mmol/L,明显是低血糖发作了。

经过积极补糖治疗后,王大爷的症状迅速缓解。他表示,这是首次经历低血糖,未曾想低血糖竟比高血糖更为可怕和难受。低血糖发作时,他感觉自己仿佛濒临死亡。

通过询问,医生了解到王大爷对于血糖的要求过于苛刻。他认为血糖越低越佳,因此平时饮食极少,还自行增加了胰岛素用量,这无疑是导致低血糖的直接原因。

医生向王大爷解释,鉴于他已经66岁高龄,《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为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了相应的空腹血糖标准建议。结合这一指南及临床经验,医生给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针对年龄超过65岁但身体状况尚可的老年人

随着年纪增长,老年人容易患上多种慢性病,2型糖尿病仅是其中之一。其他还包括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关节炎等。

对于身体状况尚好的老年人(定义为慢性病不超过两种且相对稳定),其空腹血糖控制在5.0-8.3mmol/L即可。与许多人的认知不同,实际上略微偏高的血糖并不会构成问题。

其次,对于年龄超过65岁但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

所谓健康状态较差的老年人,指的是患有超过两种以上的慢性病,并且至少有一种慢性病较为严重。包括转移性恶性肿瘤、需要吸氧的慢性肺病、需要透析的终末期肾病以及晚期心衰等。

对于这部分老年人,其空腹血糖控制在5.6-10mmol/L即可。可以看出,空腹血糖的标准有所放宽。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措施,原因非常简单:我们控制血糖的目的肯定是为了确保获益大于风险。毕竟,降糖药物存在副作用,最常见且最危险的副作用便是引发低血糖。

对于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严格的血糖控制是必要的,因为他们还很年轻,如果不积极控制血糖,一旦出现并发症可能会影响寿命。

但对于年过65岁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即使在发生并发症后,也可能有5-10年的生存期。此时他们已达到70-75岁左右,而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大约为78岁。因此,考虑到65岁以上老人的预期寿命相对较短,适当提高血糖标准或许能更好地避免低血糖发生,从而提高安全性。

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低血糖的敏感性降低,但低血糖带来的危害却更大。由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反应能力和敏感度下降,即使发生低血糖也可能无法及时察觉。因发现和处理不及时,许多老人在昏迷状态下才被送往医院确诊为低血糖。而且,低血糖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脑血管意外。因此,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来说,适当放宽空腹血糖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