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阵法:五阵
更新于:2025-03-24 12:00:36

东周时期,铁质武器出现,青铜兵器逐渐被取代。自此之后,步兵和骑兵被区分开来,划分为两种兵种,作战方式也随之演变。

此前“三师”的单元化方阵,变成了多元化方阵。每一个兵种所组建的兵团,都开始使用“三阵”或是“五阵”。所谓“三阵”,就是将一个队伍划分为左翼、右翼和中军,三个部分的整体未必呈矩形,但依旧保留着宽正面对敌的特性。

通常来说,中军是全军士气最高且人数最多的主力,在战场上的作用最大。两翼的士兵虽人数较少,但单兵作战能力一定是最强的,他们会在一场战争中起到牵制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阵”逐渐取代了“三阵”。

这种阵型由开路的先头部队前军、保护兵车的右军、负责粮草辎重的左军、殿后的后军及主要由兵车构成的中军组成。相比于之前的“鱼丽阵”,这种阵法的功能更加完善。楚人善用的“荆尸之阵”,便是一种经典的“五阵”。

应用了“五阵”的经典战役有不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公元前541年晋大夫魏舒指挥的一场战争。晋军的对手狄人十分强悍,且两军处在逼仄的山谷阵型中。魏舒大胆地采取了“毁车以为行”的战术,以步卒作为主导,舍弃战车效能的同时换取了机动性,借此成功地打赢了这场战争。

战国时代,齐人孙膑将阵法的发展推向高潮,由他所发明的《十阵》一度影响了未来的冷兵器战争。三国时代诸葛亮擅长的“一阵八体”,其实就是孙膑《八阵》的改良。

出海的“灵珠”
出海的“灵珠”
2025-03-25 18: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