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时睡觉论”错了?医生苦劝:过了65岁,睡觉最好做到这4点
更新于:2025-03-24 18:23:48

你是不是也听过 “八小时睡觉论”,一直觉得每天睡满八小时,身体就能保持健康?但你知道吗,人一旦过了 65 岁,情况可就不一样了。这时候,八小时睡眠或许不再适合咱们,身体随着年龄增长在不断变化,再也不像年轻时那样,能一觉安稳睡到天亮。作为医生,我得告诉大家,对于老年人而言,睡眠可不只是睡够时长就行,睡得好才是重中之重。

到了 65 岁往上,睡眠模式、深度以及时间,都得格外留意。毕竟,身体机能和作息节奏都变了,“八小时睡觉论” 是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还真得打个问号。那 65 岁以上的老人,到底怎样才能睡得健康又安稳呢?接下来,就给大家好好唠唠。

睡前别吃太多,肠胃减负助眠

好多人晚餐喜欢吃得丰盛,甚至临睡前还会来点儿夜宵,这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没啥大影响。可一旦到了 65 岁,胃肠道蠕动速度明显减慢,消化功能大不如前。要是吃了高脂肪食物,胃部就容易闹别扭,这种不舒服会直接影响睡眠深度。

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他晚上特别爱吃牛排、炸鸡这类高脂肪食物,尤其是快睡觉的时候,还会吃点。结果,一到晚上就翻来覆去,常常被胃部不适折腾醒。后来,在我的建议下,他开始减少晚餐的油腻食物,调整饮食结构。没过多久,睡眠质量就有了明显提升。所以说,老年人晚餐尽量别吃太油腻,选择清蒸鱼、蔬菜或者低脂蛋白质食物,既容易消化,又能促进深度睡眠。就好比给肠胃这个 “小马达” 减轻负担,让它能在夜间平稳运行,不打扰咱们睡觉。

作息规律,生物钟稳如泰山

睡眠的规律性对老年人至关重要。有些人觉得,周末能晚睡,工作日早睡就行,反正不用早起。但他们不知道,作息不规律对老年人的生物钟干扰特别大。老年人的生物钟比年轻人敏感得多,稍微变动一下,就可能晚上睡不着,清晨早早醒来,还再也睡不着,长期下去甚至会导致失眠。

有位患者,睡觉时间总是不固定。因为工作需要,他工作日得早起,休息日就习惯性晚睡。一开始他没觉得有啥问题,可慢慢地,入睡越来越困难,早上醒得特别早。来我这儿检查后才发现,他体内褪黑素分泌紊乱,睡眠质量严重下降。我建议他尽量固定作息时间,不管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在差不多时间上床、起床。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他的睡眠质量逐渐恢复。规律的作息能调节生物钟,这对 65 岁以上老人来说,太重要了。每天在固定时间入睡,身体会慢慢适应,按时分泌褪黑素,这样就能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就像给身体设定了一个精准的睡眠 “闹钟”。

睡前适量运动,为睡眠 “助力”

不少老年人认为,晚上就得安安静静,不能活动,不然兴奋起来就睡不好觉了。但实际上,睡前 1 - 2 小时做些适量的轻度运动,能放松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入睡。研究表明,适量运动能增加深度睡眠时间,不过剧烈运动可不行,它会让身体分泌过多肾上腺素,让人难以入睡。

有位患者常年保持睡前做轻度伸展运动的习惯,比如做几个深呼吸,再做些简单的瑜伽动作。坚持几年后,他睡眠质量越来越好,每次运动完,都能快速入睡,深度睡眠时间也比以前长了。可之前有个年纪相仿的患者,刚开始也尝试晚上运动,但运动方式太激烈,结果晚上反而更难入睡。后来他调整为轻柔的伸展运动,睡眠质量才慢慢提高。所以说,老年人想要睡个好觉,可不能忽视运动的作用。不过,得选对运动方式,像慢走、轻度瑜伽、太极这些温和的活动,才是助眠的好选择。而且,这些运动最好在睡前 1 - 2 小时进行,别太靠近睡觉时间,不然身体兴奋起来,可就睡不着了。

精心调整睡眠环境,打造舒适梦乡

睡眠环境对睡眠的影响,很多人都没太在意,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变弱,噪音、光线、温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所以,睡前调整好环境非常关键。

我有个患者,习惯在灯光昏暗的环境睡觉。但年纪大了以后,夜间总是频繁醒来。我建议他调整睡眠环境,把房间灯光换成更柔和的,窗帘换成遮光的,房间温度也保持在适宜范围。调整后,他睡眠质量明显提升,夜间醒来次数大幅减少,睡得更安稳了。对老年人来说,睡眠环境要安静、温暖,避免过多光线干扰。还要保证床垫、枕头舒适,特别是枕头的高度和硬度,对睡眠影响很大。打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能让你更快入睡,还能保持深度睡眠,就像给自己营造了一个温馨的 “睡眠小窝”。

很多老年人过了 65 岁,容易陷入一些错误的睡眠观念,比如觉得睡觉越多越好,或者不重视睡眠环境。其实,调整睡眠方式,改善睡眠质量,是每个 65 岁以上老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保持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打造良好睡眠环境,才能拥有优质睡眠,让身体更健康。所以,别再盲目遵循 “八小时睡觉论” 了,得根据自己身体需求调整,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健康睡眠。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