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十堰日报
“水能充电宝”让绿电奔腾
——探访我市首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本报记者 罗毅
春潮涌动,机械轰鸣。在堵河竹山段的崇山峻岭间,一座大型“水能充电宝”正“拔节生长”。
在电力低谷期将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将电能转化成水的势能储存起来,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释放水库中的水发电——潘口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让水在升降间实现电能、势能的互相转化。
作为湖北省抽水蓄能“十四五”规划重点实施项目、十堰市首个核准并开工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潘口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进展如何?有哪些“硬核”实力?3月22日,记者前往电站建设现场一探究竟。
“蜘蛛侠”在山体上“纳鞋底”
站在潘口抽水蓄能电站厂房土建及机电安装施工现场入口远眺,只见距离潘口水库大坝下游约150米的施工场地上,10多台运输车正来回转运土石方,一派忙碌的景象。
沿着一条水泥路进入工地后,记者将视线下转,一个硕大的基坑赫然呈现,一阵眩晕感骤然袭来。
“这个厂房边坡及基坑深达240米,我们挖了近1年,开挖的土石方多达270万立方米。”项目承建方中国水电五局潘口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张渊对记者说。
记者定睛一看,只见基坑两侧如刀削般的边坡上,一个个凸起的卯榫规则地排列着;基坑底部,几十名工人正在两个白色的圆盘上忙碌着……
沿“之”字形小路走下基坑,眼前逐渐开朗:面前的大山,仿佛被大斧劈开,整齐的石壁上,露出两个孔洞。
“这是出水口,潘口水库里的水将从这里流进蜗壳,带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出水口下方的两个白色圆盘,是我们刚刚完成吊装拼接的尾水肘管。可别小看它们,一个就有75吨重呢!”张渊自豪地说。
站在基坑底部,记者顺着两侧的边坡望去,只见工人们在安全绳的保护下,“悬”在空中开展支护作业,宛若一个个“蜘蛛侠”。
在支护作业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将长40米、45米两种规格的锚索楔入山体,把一个个卯榫连接起来,这个过程仿佛是在山体上“纳鞋底”。“锚索能发挥预应力作用,可以增大边坡抗剪强度,增强边坡稳定性。”张渊说,边坡、基坑共十二级的支护工作已接近尾声。
千组试验严把“质量关”
走出热火朝天的基坑,记者跟随现场管理员来到工地现场试验室,这里又是另一个天地。
在一台微机电液伺服压力试验机前,试验员井志英正对一块棱长15厘米的立方体混凝土试件,开展混凝土抗压测试。
压力逐渐上升,直至将试件破坏,仪器显示屏上随即显示该试件的抗压强度值。
“结果显示,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合格。”井志英说,为了严控工程质量,他们对进场原材料、中间产品及现场产品开展试验和检测。自项目开工以来,试验室已完成进场原材料检测190组、中间产品检测1224组、现场试验检测46组、混凝土拌合物取样检测1086组,确保进场原材料品质、工程质量总体受控。
“除了现场试验检测,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还严格落实‘三检制’,并通过网格化管理和 PDCA质量管理模式等措施,让人人能管质量、人人会管质量,不断提升潘口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施工质量。”张渊说。
“目前,项目各项工程正有序推进,接下来,将进行厂房混凝土工程、机电安装工程及拦沙坝工程建设。”张渊介绍,项目争取在2026年底建成,实现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3.5亿千瓦时,相当于12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电用不完,用来抽水;电不足时,再用高位水发电。”张渊说,潘口抽水蓄能电站就像一座“水能充电宝”,既解决了发电问题,又能保护绿水青山,让更多绿电存得住、供得稳、用得好,将有力推动十堰优化电力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促进“双碳”目标落地见效。
竹山潘口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建设。记者刘昆摄
竹山潘口抽水蓄能电站示意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