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潜伏在多种疾病背后的“隐形推手”
更新于:2025-03-24 11:51:27

本文转自:衡阳日报

小心潜伏在多种疾病背后的“隐形推手”

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二科主任陈文明为你揭秘结核病的共生疾病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嘉林

    专家简介:

  陈文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二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糖尿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鉴别。从事结核病临床医疗、科研、防治等工作30年。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会员,湖南省结核病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控制学组委员会委员, 衡阳市传染病及结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衡阳市医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全球主题是“Yes! We Can End TB: Commit, Invest, Deliver”(是的!我们可以终结结核病流行:承诺、投入、行动),我国则提出“全面行动、全力投入、全民参与、终结结核”的号召。

  结核病,这一古老的传染病,长期被视为单一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疾病。然而,现代医学揭示,它更像一位“社交高手”,常与多种疾病结伴而行,形成复杂的共生关系,成为潜伏在多种疾病背后的“隐形推手”,加重患者负担并增加治疗难度。

  近日,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二科主任陈文明为市民拨开迷雾,认识结核病背后隐藏的“疾病社交网络”。

  糖尿病与结核病,小心这场危险的“双向奔赴”

  “研究显示,全球10个糖尿病发病率高的国家中有8个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结核病与糖尿病的双重负担,很可能带来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陈文明指出,根据病因分析,成人结核病发病者中大约15%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需更重视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的治疗管理,做好双向筛查,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陈文明介绍,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疾病,结核病则属于感染疾病。然而,这两种疾病却如同一对“难兄难弟”,结核病作为感染因素可加重糖尿病,并诱发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反之,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又是感染结核病的高危人群。

  对于如何及时发现这对“难兄难弟”,陈文明直言:“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的双向筛查很重要!”其一,在结核病患者中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可早期发现糖尿病并给予最佳治疗和健康教育,加强临床用药和治疗监测,改善结核病治疗效果,降低结核病复发的风险。陈文明推荐成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都应进行糖尿病筛查,尤其对于40岁以上、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既往存在临床前期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有巨大胎儿生育史者。

  其二,从糖尿病患者中发现结核病,可早期识别结核病症状,及时诊断和治疗,减少结核病在医疗机构和社区中传播。凡是出现咳嗽2—3周以上、发热、盗汗或不明原因体质量减轻的糖尿病患者,应高度怀疑是否患有结核病,并将其转诊至定点医疗机构的结核病门诊做进一步排查。

  针对结核病,可采取利福平敏感结核病治疗方案,即按照6个月标准抗结核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同时,对于有耐药风险的患者,需要在治疗前进行药敏试验以判断耐药情况。针对糖尿病的治疗,需根据糖尿病的分型进行对症治疗,Ⅰ型患者需终身胰岛素治疗以维持生命,推荐尽早使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胰岛素剂量设定及调整应高度个体化,应尽量避免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Ⅱ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药品有胰岛素和多种口服降糖药,根据病人血糖水平及耐受性个体化选择药物。

  艾滋病与结核病,成为免疫崩塌下的“致命联盟”

  艾滋病与结核病,一个是病毒性疾病,一个是细菌性疾病,看似是两种并没有什么关联的疾病,却是关系密切的“致命联盟”。一旦发生艾滋病与结核病的双重感染,两者将相互促进,加速患者疾病的进展。结核病的免疫反应可以加剧HIV在体内的复制和感染进程,而HIV感染又削弱了机体对结核病的免疫控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种双重感染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也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今年53岁的王先生前年经历了一次高危性行为,未采取防护措施,不幸感染了艾滋病,常常忘服漏服抗病毒药物。一年前他反复发热,并感乏力、纳差,遂至当地医院就诊,经过治疗,发热暂时控制住了,食欲也稍有好转,但人仍疲乏无力,体重缓慢下降,王先生没有引起重视。直到去年11月初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呕吐才来到市第三人民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可能感染了肺结核。入院后经过完善相关检查王先生最终被确诊患有艾滋病、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淋巴结核。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王先生的发热、乏力、呕吐等症状逐渐缓解。

  陈文明介绍,艾滋病病毒(HIV)通过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尤其是CD4+T细胞,导致免疫力极度下降。这使得HIV感染者更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TB),并且一旦感染,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据统计,HIV阴性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一生中有5%~10%的机会发生结核病,而 HIV阳性患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一生中有50%的机会发生结核病,且血液中CD4+T细胞数量处于低水平的时间越长,结核病患病风险就会越大。

  他提醒道,结核病患者应洁身自好,避免不洁性行为,不吸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与他人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HIV感染者建议开展结核病主动筛查,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出现咳嗽、咳痰、乏力、发热等可疑结核病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结核病的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致死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早筛早治

  解除“共生”威胁

  当结核杆菌悄然潜伏于人体,它不仅是独立的病原体,更可能成为唤醒其他疾病的“潘多拉魔盒”。除了糖尿病与艾滋病,结核病还常常与肺癌、矽肺、哮喘等疾病共生存在。

  面对这种多维健康威胁,陈文明提出“五维攻坚”策略。其一是精准筛查,建立糖尿病—结核双向筛查机制,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1次胸部CT检查,结核患者同步监测血糖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其二是治疗优化,糖尿病合并结核需优先控制血糖(目标HbA1c<7%),抗结核疗程延长至12—18个月;HIV/结核共病患者启动ART抗病毒与抗结核治疗的时间间隔需压缩至2周内。其三是做到多学科联防,组建“感染—呼吸—内分泌—免疫”MDT团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矽肺患者实施“防尘—抗纤—免疫重建”三阶管理。其四是结核病预防,卡介苗接种和推广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如3HR方案),对哮喘患者慎用利福平类药物,改用氟喹诺酮类替代方案。其五是行为赋能,生活中养成佩戴口罩的好习惯,避免密闭空间聚集,降低结核传播风险。

  结核病与其他疾病的共生,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复杂挑战。陈文明提醒,只有当我们将防控视野从单一疾病扩展到疾病网络,构建“筛查—治疗—康复—预防”的全周期管理闭环,才能真正打破“感染—免疫失衡—共病恶化”的魔咒。